在當代大眾傳媒的背景下,影像不僅影響著我們的視覺,也想想著我們的思維和行動方式,當今越來越多的設計家、畫家把影像納入到自己的創作中來,因此傳統繪畫有了新的發展。初見蔡廣斌的的作品,是被“影像水墨”四字所吸引,本以為是結合新媒體的裝置或觀念藝術,沒想到作品竟這么“純粹”。他的作品中有抒情的成分,也有觀念的因素,而重重撞擊心靈的,是作品傳達出的一種莫名的虛無和悲寂的存在感。這不由得被帶進薩特的世界,在孤獨、煩惱、和焦慮中去尋找自我,限定自己。然后突然間擔子重了,個體責任和群體責任突然加了進來,促使去不斷超越和思考自己的本質。“存在先于本質”,在他的作品中,開始重新思考自己、他人以及整個人類集合的群的存在。或許這就是蔡廣斌的魅力。
褪下當代水墨這一敏感的外衣,似乎看到了兩個蔡廣斌,一個是以個人精神而存在的,靜態的、處于無限的自由而又虛無存在的混雜中。他被“陳海公路”、海邊的濕地“東灘”還有“江灣”及“西郊公園”等夜幕下的景色所吸引,將存在的焦慮拋灑于夜幕下那永恒的黑暗與沉寂,那一刻,人是靜的,作品也是靜的。如果說,這一系列自然和風景的描繪有什么意義的話,那是一種特殊的、單獨的、個體經驗,揭示了存在狀態的孤獨與虛無。通過水墨與影像并置的方式,將個體精神嫁接于實體自然之上。“并置”在這里成為了一座溝通主客的橋梁,同樣也作為一種過程的呈現,記錄了藝術家接觸自然、觸景生情、藝術創作的全過程。“并置”巧妙的解決了在單幅作品中呈現實體空間、心里空間和時間因素的銜接問題、不同形態的瞬間在時空中扭曲交匯而最終服務于藝術家個體精神的表達。
另一個蔡廣斌,是以群體精神而存在的,他將個體存在的虛無與集體進而與整個社會聯系在一起。他企圖用作品直接介入當代社會生活和人們的精神世界,通過哲理性的思考和觀念的呈現來表達現象之后的匿名性力量。他取材當今社會熱點問題,批判當今社會淪喪的價值觀,以他者的當下姿態反映集體的、社會存在的異化。在《熱點2010》系列中,藝術家選取了學生壓力、自殺,掃黃,城市居住等一系列社會熱點問題,將生命虛無和個體選擇的對抗性置于沖突的中心,是什么使得現在的生活變得如此壓抑?藝術家以一種憂患的姿態去體悟今日社會生活的壓力與孤獨,或許人的社會存在自始至終都是苦悶的、悲觀的,無可奈何的。
回顧當代水墨的實驗歷程,大致有這樣幾種傾向:一.強調筆墨自身的表現力。根源于中國傳統繪畫史一直延續下來的筆墨的信仰,這一條線索到了清初四王基本走完了全部的歷程,文人畫中的筆墨氣質或許是當代藝術中仍值得追尋的東西,但無限放大此方面的特質并不能有任何的建樹,相反無法逃脫傳統的窠臼中去;二.強調畫面的敘事性。企圖以創作題材的更新來界定其當代性。無疑當代水墨需要一些緊隨時代的主題,但問題是題材的更新永遠只是狹隘限制中的變異,在當代水墨發展的今天,我們需要的不是一種題材的新與舊,也不是特定題材的作品中技巧的更新。不妨借用阿多諾對“新異”的理解,所謂“新異”,不是在發展,而是在打破傳統。所否定的,不再是在此以前流行的藝術技巧或風格原理。而是整個傳統。在當代水墨的今天,似乎需要的是這種精神;三.水墨裝置和行為,常常表現某種觀念,將水墨藝術上升為哲學反思。這是一種非常前衛的藝術樣式,與后現代觀念藝術緊密結合,這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探索;四.強調個人情感的抒發,強調情感的表現力。類似于表現主義創作方式,筆墨服從于個體精神的宣泄。這是一種很真誠的藝術,是藝術對情感和現實的介入,或時常表現出一種超現實的色彩;五.當代水墨的形式主義傾向,這條線索可能受到過現代主義形式主義的影響,從羅杰弗萊、克萊夫貝爾到格林伯格,現代主義形式主義傾向不斷的提純藝術媒介語言,是一種資產階級自律藝術的表現。此類水墨作品偏向于抽象性和裝飾性,甚至為一種規范化的重復表現。
正是出于對當代水墨的一些思考,蔡廣斌的作品是出于個體對存在的思考,是一種表現性和煽動性很強的精神繪畫。作品中的水墨語言;影像與水墨的并置;水墨拼貼、多畫面的自由組合等,這些在蔡廣斌的作品中都只是服從于整一情感的技法手段,并不具有獨立性,在多種因素的合力下藝術家所要表現的真摯另有所指。
精神提升到它自身”,對人生價值觀和存在意義的思考才是藝術家所重視的,這也許就是蔡廣斌筆下的一條公路、一抹江灣、一池湖水。很少有藝術能將水墨材質的深沉與憂郁發揮的如此感人,并將繪畫與影像結合得如此緊密——亦真亦幻。
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