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春節,在學術界似乎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春節正在勢微,有學者甚至喊出了“保衛春節”的號召;另一種則很樂觀,認為春節已經“具備了成為世界性節日的條件”--北京大學張頤武教授就認為:因為華人已經在全世界范圍內對春節進行了廣泛的推展,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具有“非凡吸引力”,全球化使世界對中國文化“越來越開放”,加上春節和元旦在時間上比較靠近,“對于北半球來說,在漫長的冬季中,春節可以作為元旦休假的延續。”
艾君表示,如果僅僅從客觀條件來分析,張頤武教授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一個民族性的節日,究竟能不能走向世界成為“世界的節日”,決定性的因素不僅僅是客觀條件,而必須有其獨到的、豐富的精神內涵。并非僅僅是華人在向世界推展自己的節日,也并非只有中國經濟在快速增長,離元旦近的節日也并非只有中國的春節,是不是符合這些客觀條件的節日,都能成為“世界的節日”了呢?顯然不是。
艾君說,這些年,中國的春節的確在走向世界,但要讓它真正成為“世界節日”,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且一定要走快樂路線。一個節日要有強大的生命力,一定要給人們帶來愉悅和享受,人們能夠從中釋放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能夠借此得到心靈的交流和溝通。
這種精神上的愉悅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更新,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豐富。中國的傳統節日,早應該超脫“吃粽子”、“包餃子”等農耕社會的生活習慣,需要有更豐富的文化內涵。倘若說過去人們通過“改善”一下生活、暫時忘掉經濟上的貧困、從中享受節日的快樂是傳統節日“主旋律”的話。
現在,當物質豐富之后,人們已經有了更多的精神追求,這種精神上的追求隨著全球相互聯系的日益緊密,已經越來越超越地域上的界限,成為世界各國共享的資源。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春節的“國界”才能淡化,才能成為“世界的節日”。
艾君談到,具有濃郁宗教色彩的圣誕節何以風靡東方大地?在中國,人們歡度它,幾乎沒有感覺到宗教的存在,而變成了人們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之余,為自己釋放壓力的“浪漫借口”--電影院、酒吧、酒店、KTV成了年輕人享受圣誕節的最佳去處。“有機會讓大家在輕松、喜氣的環境中得到溝通、放松,比節日本身更有意義。”這成了人們青睞圣誕節的最佳理由。
當談及“我們該如何傳承傳統節日?的時候,艾君說,只有一個答案:讓人們快樂。人們期待這樣的節日:在這一天,通過自身的參與,能夠放松緊繃的神經,宣泄壓抑的情緒,得到精神上的滿足。而如果忽略了“溫情”,忽略了人們的參與性,忽略了應該給人們帶來的精神的愉悅,這個節日將不會有生命力,“世界節日”也僅僅是一廂情愿。
至于春節,讓人們放松精神,就要把它看作是“個性化”的契機,要剝離掉依附在它身上的很多道德意義,把它變成一個放松的日子。
艾君認為,能給人帶來心靈愉悅的節日是有永久生命力的,也只有這樣的節日,才有可能最終成為“世界的節日”。
嘉賓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