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兩年,中國社會和文化的情感都在發生非常劇烈的變化,這些變化能夠讓我們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影響力。
當代國人精神需求越來越強烈
今年有兩個事情很有意思,一是文學界的莫言兄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個事是很重要的,說明一切皆有可能。以前我們發現莫言是最接近這個獎的華人,因為他在國際的影響以及他的作品的力量都達到這個程度,但是今年那么快的能夠得到,真是沒有想到。他得完諾貝爾獎,從斯德哥爾摩回來,中國作家協會舉行十八大學習,莫言兄也去參加了。整個中國文化對世界了解的程度能見度很高,這是很明顯的一個事情。另外一個事情,從國內來看也有變化。電影《泰囧》的票房將近十一億,大家都覺得能夠超過《阿凡達》,他的情況和《阿凡達》又不一樣,《阿凡達》是3D影片,而《泰囧》只是普通影片。這部影片講述了中國一個高帥富和一個屌絲的故事,兩個人都有很多精神上的困擾,都有很多問題。高帥富追逐了很多年,發現自己失掉了很多東西,精神上有很大的焦慮。
這兩個事情其實都凸顯了中國社會正面臨著一個新的臨界點。大家在探討央視問的問題“你幸福嗎”,最偉大的回答就是“我姓曾”,這凸顯了社會對這些問題的焦慮,我們的人文狀況、我們的精神狀況變成了非常重大的事情。我覺得上述兩件事可以說是一個象征,象征中國人對精神的需求開始越來越大。中國不是不要物質,但是現在他的精神渴望越來越大,即中國夢會有一個高遠的精神追求。去年我和俊懿兄見面,一到俊懿先生那里,就感覺到中國精神還在,是非常寧靜的,他在慢慢思考很多東西,這些都包含在他的作品里,既有創造性、想象力,又有著傳統的積淀。在大家的精神需求越來越強烈的環境下,我們講中國夢,講中國文化的復興。
在追求中國夢和文化復興的前提下,中國人應該怎樣為此而改變?我覺得像俊懿這樣的作品,經過十八年的錘煉,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境界,這個境界就是他非常專注的去做一件事情。我們兩個走在他的作品旁邊的時候,他的作品都好像一個個活的人,有呼吸,這些石頭好像都有呼吸一樣,他跟這些石頭就像跟他的太太一樣交流,這些石頭對他來說都是有生命的東西,這個是給我印象最深的,他的眼睛里放光,非常純粹的光。他和他的作品之間相處時間很長,下了很大的功夫,每一件都有創造性,都有新意。
玉是中華文明的物質符號
關于玉的文化,剛才大家都提到了。玉確實是中國文化中最主要的象征物,大家把孔子這樣偉大的人物都比喻為玉。中國講仁義智勇潔,中國人的美德,中國人的良知,中國人的精神境界,都可以通過有透明性的石頭作為一個象征。剛才兩位專家都論證了,翡翠雖然來自海外,但經過中國人的轉化,變成了一種本土的資源,從而把玉的精神、玉的文化傳承下來。現代中國有一位非常重要的思想家,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他叫李長之。他對中華文化的復興有很多思考,他講中國文化的美感就是來自于玉的美感。玉代表的美感是頗高的,不淺薄、不單調、不死滯不前,在人格上最能符合者也恐怕只有孔子而已。在古代中國,人格的符號是孔子,物質沒有符號,什么是中華文明的物質符號,就是玉的符號。所以我認為,俊懿做的工作就是把玉的美感和文化傳承下來,在中華文化面臨著全球劇烈挑戰的大時代背景下,能夠靜下心,傳承下來,非常了不起。同時他用金屬材料和當代藝術對話,在繼承的同時,又把傳統的玉在新的歷史環境下進行了創造。我覺得,俊懿的作品始終是探索人與自然、人與石頭之間的感情,在人與天、人與自然之間探索邊界,這是人的創造的體現。人的刻刀一下去,人的創造和石頭之間將展開一場對話。司馬遷說“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就是尋求如何在傳統和創新之間解決問題。
同時,俊懿這個人,確實成一家之言。從畫冊中可以看出,他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而且創造性地用金屬材料和其他材料嘗試穿越物質間的邊界,穿越人和自然的邊界,穿越古今傳統的邊界,最后成一家之言。這個成就確實很大。
“化、靈、意” 是俊懿作品中最獨特的東西
我想用三個字概括一下俊懿的作品,“化、靈、意”,這是俊懿作品中最獨特的東西。第一個字是化。所謂化,即達到了化境,進入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會把當代人的感悟,非常切近我們內心痛苦、焦慮的問題,中國人的精神問題,升華成一件藝術品,這很獨特。他將現實中的世俗生活,將中國對玉的傳統,將當代藝術,創造性地結合起來,這是他的一個化境。第二個字是靈。所謂靈,即靈光。每件作品,不光是金絲金線閃光,俊懿作品放出的光是他的靈感之光,靈光一閃,他的靈感通過對石頭美質的讀解和發現,一下把他的思考發揮出來,使得一個石頭變成了一個活人。
去年在國家美術館展出的18件作品,仿佛18個活人,有的是亭亭玉立的少女,有的是蒼老的老翁,18個人在這兒跟我們對話,靈光一穿,這個東西就活了。第三個字是意。中國傳統的境界,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意品。意品是有藝術的追求、文化的理解、有感悟、有精神在里面的,是最高的境界,不是簡單的正面碰撞,而是通過巧妙的思考創造出一種超意的品格。
中國文化復興需要日常生活的精致化
中國文化復興有兩個路徑,一個是宏觀層面的民族復興,另一個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對美感的精致化。最近的《舌尖上的中國》說明我們的美感開始精致化了。日常生活超越性的優雅、精致是趨勢和潮流,是我們中國夢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中國夢也不能理解得太狹窄,不僅僅是宏觀層面,也需要細節生活的支撐,什么來支撐呢?日常生活的精致化、日常生活的審美化,日常生活美感的發揮。俊懿的作品一方面是超越的藝術品,另一方面他將自身工藝的力量和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所以才受到我們大家的高度關切。在我們創造中國夢,打造未來中國夢的過程中,在文化復興的過程中,俊懿團隊扎扎實實做的這個工作讓我們日常生活升華與超越,讓我們的欲望得到升華,讓我們的心靈得到安放,讓我們的物質得到超越的很重要的部分。
無疑,翡翠具有物質性,被人賦予了很大的價值。社會上有些人對其物質性的欲望賊光戰勝了對其藝術性的欲望靈光。但是,俊懿的作品,是洗盡了賊光只有靈光的作品,通過他孜孜不倦的努力,為我們呈現出一件件閃爍靈光的佳作,他不僅僅在傳承,更在創造新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