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散播在全世界其實也是對中華文化的一種推廣。但倘若一件很好的文物流入市場,那我覺得,如果我們有錢,就應該把它拍回來。”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當日上午,臺北故宮博物院與南京博物院在南京達成八項共識,包括雙方建立常設聯絡窗口、交流互訪、學術研究合作、展覽合作、出版物互換、文物保護技術合作、教育推廣交流、文化創意產品交流機制等。
“鴉片戰爭之后,直到清末戰亂,很多文物分散在全世界各個東方博物館里面。我自己覺得,文物的流散就好比中華文化擴張,它們落到哪里,哪里就成為中華文化的據點。當地的人到博物館,就看到,這件瓷器來自于中國,對于中華文化,我覺得是一種傳播的功能。只要它們好好的在各個博物館里面展出,得到了很好的待遇,為全世界民眾服務,其實就是實現了博物館的功能、也是實現了文化傳播的功能。”馮明珠說。
臺北故宮博物院從上世紀80年代起編輯了系列《海外遺珍》書籍,近期推出了“皇與搜覽”海外遺失文物搜尋計劃。
“我們是希望知道哪些歐美的博物館里典藏有從清宮中流出去的文物,我們做了整體探討,然后編輯成書,作為我們藝術史研究的一個資料庫。這個資料庫至今仍然存在,這就是文化傳播的力量。”馮明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