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業內流傳“莫使遺產成遺憾”,如今有言“莫使遺產成遺物”。在第三屆中國古村鎮大會上,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首席專家魏小安圍繞“古資源與全面推進”這一話題,精彩論述當前古資源開發的破與立。
魏小安表示,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三千年的建筑史,可以說資源無數,比較遺憾的是歷代戰火,毀壞無數。如今從三古(古城、鎮、古村莊)到六古(古道、古關、古股街)再到九古(古度、古樹、古莊園),從點到線、從線到面、從面到體,古資源的概念與界限越來越開放,“我最近提了一個概念叫’泛古’,泛古是什么?古寺、古觀、古祠堂,古橋、古驛、古碼頭,古堰、古堡、古梯田,再有就是古詩、古詞、古文章,古風、古俗、古傳統。有歷史傳承,形成文化,產生獨特的影響,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個比較廣的概念,這樣一個概念形成之后,我們首先就可以看作是資源”魏小安如是說。
旅游利用是“全古”最好的保護手段 古村鎮開了一個好頭
長遠的價值是資源可持續,環境可優化,市場可擴充。在魏小安看來,利用是保護的一種有效的手段,旅游利用恰恰正是“全古”資源最好的保護手段,“看完了古北水鎮,我說這是一流的旅游產業,但是從格局來講,這是山西的格局,浙江的產品,北京的文化元素,這樣一個組合給大家一個感覺就是在北京就一個’古’,這樣的項目就是未來的遺產。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對全古資源需要做一篇大文章,下一盤大棋。古村鎮開了一個好頭,今后還需要我們繼續推動”。
魏小安認為,正所謂小村有小村的做法,大村有大村的做法,古村有古村的做法,但是各種模式總有一些共同點,就是我們需要把客戶作為基礎。“打造古城聚集化,古鎮休閑化,古村生活化,古街綜合化,古道特色化,古關歷史化,實現文化觀光與休閑度假的結合,傳統資源與現代生活的結合,鄉村旅游與城市旅游的結合,這樣才能把保護與活化真正走下去。有一個指導思想就是:傳統文化現代解讀,傳統資源現代利用,傳統產品現代市場,從旅游的角度要研究審美價值、旅游價值、市場價值,利用存量發展增量,以增量拉動存量,以創新拉動發展”。
強化功能性 突出主體性
魏小安認為,任何一個古資源首先都是溫和的,“我在考察的過程當中,一直在想古人做這個東西到底是做什么用?我們動不動就說審美功能,但事實上首先是其實體功能,需要強化它的功能性,同樣我們在利用的過程中也要考慮。我們講‘古色古香’,古色是觀感,古色是體驗;第二是突出主體性。我們現在說千城一面,千鎮一面,古村古鎮弄完了還是千村千鎮一面這行嗎?自己的主題沒有高度突出,這不行”。
做好引導 調動農民積極性
魏小安談到,少開發、多利用、強保護,最后統一到發展上,這里需要形成一個保護的動力機制,保護的動力機制是什么?背后一定是利益機制,如果保護對當地政府沒有好處,政府不會有積極性,如果對農民沒有好處農民也不會有積極性。所以我們有兩個方面工作要做,一方面是要保護傳統遺產,另一方面是要創造新的遺產,“但現實問題是什么?保留不完整、不到位、不成熟,競爭同質化,聯動效應差,這就是我們的現實問題。一定要把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很簡單地就是引導。”
充分利用傳統技術、新技術 推動村落保護與利用
事實上,產品同質化,文化低俗化仍是當前國內文化旅游市場存在的普遍現象。“大家是來尋求鄉愁的,到了哪兒能看到鄉愁?很多的古村我沒有感受到鄉愁,我只感受到商業”魏小安如此感慨道。
在他看來,留住鄉愁,保護傳統古村落,首先是要保護古村落的生態生活內容,建立官、產、學、民多為一體的保護機制,打造“因窮而留、因留而起、因起而保、因保而富”的動力體系,創新保護技術,“尤其是保護機制,一系列的新機制都可以采用。我們老強調傳統,但傳承傳統的成本較高,那么這么高的成本我們怎么來做?所以傳統技術和新技術的結合可以形成適用技術,我覺得這將積極推動我們傳統資源的的保護與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