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迅猛發展及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格局的逐步形成,藝術品產業的概念及其新的業態形式不斷地呈現在世人的面前,可以說,文化部及北京市政府正是站在這樣一個戰略高度來認識并推動中國藝術品產業博覽會這一工作的。我們高興地看到,通州區人民政府及宋莊鎮政府,作為承辦與支撐單位,正試圖利用藝術品產業的相關理念及思路,來策劃與運作這樣一個極具戰略意義的藝術品產業博覽會,并力避將這一藝術品產業新業態的博覽會辦成另外一場藝術北京或是藝術宋莊。今天,北京市文化局邀請我來參加2013年中國藝術品產業博覽會研討會,下面,我就有關方面的一些思考與感想與大家分享,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中國藝術品產業博覽會是一種新的戰略起點
在宋莊辦一個與北京文化品位相適應的世界級博覽會有著巨大的挑戰,精心策劃與規劃是關鍵,專業化的運作與職業化的執行是基礎,而這些對現階段的宋莊來講,條件都不完全具備。因為在中國,在北京,我們不缺一場藝術博覽會,我們缺的是藝術品產業博覽會。中國藝術品產業的發展不僅是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一種世界產業發展的戰略取向,新的業態與形式需要我們展示、教育、傳遞、認識,最終要落實到帶動產業的發展上。
從學術層面上講,藝術品產業博覽會這個主題非常重要,首屆博覽會是一個很好的破題。關鍵是在當前國際藝術博覽會不斷走向本土化的過程中,我們如何來權衡藝術品產業在全球格局中的定位與發展的態勢。博覽會是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一是要展覽展示,二是要交易,三是新業態的傳播與推動,四是跨界收益的形成,這是一個重要的現實問題,因為我們不能僅僅依靠政府的不斷投入而不形成新的運營模式,如果政府不斷投資包辦,就會始終退不出來。我們重要的是要形成一個成長性的模式與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通過對世界很多國家的藝術博覽會的盈利模式或其效應分析,我們發現,博覽會往往可以通過藝術或藝術品本身來直接產生收益,但這不是全部,更多的可能是通過藝術與區域的其他服務的跨界來實現其價值、實現其收益。所以,藝術品產業博覽會的收益問題是一個長期效應的問題,需要系統考慮,更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二、要明確中國藝術品產業博覽會的基本坐標
明確中國藝術品產業博覽會的基本坐標,是這個博覽會定位的根本,也就是說要解決在規劃與策劃過程中分析框架的把握問題,最為主要的是要注意五個向度的分析:
(1)與科技的融合,特別是互聯網技術、通信技術及其信息管理技術前沿的應用。
(2)與金融的融合,特別是從金融產品→資產化→金融平臺→金融體系的新架構的發展。
(3)國際與國內的結合,特別是在世界藝術品產業的大格局下,根據自身發展的態勢來定位博覽會,契機是中國正在成為世界藝術品市場中心之一,要關注大中華圈首先要做好兩岸三地的互動與優勢,加快藝術品市場的發展與雄起的速度。
(4)傳統與時尚的結合。傳統文化與時尚元素的融合,大背景是審美文化都市化的大背景,通過時尚化的親和力推動藝術生活化、大眾化進程,進一步推進對藝術品產業廣度與深度的認識。
(5)突出未來與藝術品產業新業態的最新進展,特別是物流、保稅、集保、科技鑒定等業態的發展與狀況。
新一屆中國藝術品產業博覽會只要重視在上述五個向度中尋找定位,因地制宜,就一定能找準定位,認識新規律、新業態,發揮應有的效應。
三、展覽展示對象的視角選擇
1.要關注三個關鍵詞:藝術品、產業、博覽會
總的來看,藝術品是主線,產業是基調,博覽會是形式,所以,不能搞成單一的藝術品博覽會,那就與藝術博覽會同質化了,就會引起同質化競爭的沖突。我們一定要清楚,藝博會的主體是畫廊,而中國藝術品產業博覽會的主體應該是產業主體,而不僅僅是畫廊或是藝術品,我們更多地應強調產業過程中的藝術產品,強調藝術品產業鏈的構筑與培育。所以說,藝術品產業博覽會的展覽展示對象的視角選擇,應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原創藝術;
(2)衍生藝術品;
(3)藝術服務產品:包括顧問、咨詢,藝術金融產品、藝術產業教育;
(4)產業支撐服務體系:鑒定、評估、保管、物流、保稅、金融服務等;
(5)主題性藝術空間:藝術綜合體、藝術街區、藝術小鎮、藝術城市等。
2.硬展覽與軟展覽
(1)硬展覽就是現場的展覽展示;
(2)軟展覽主要指活動與推廣。
事實上,硬展覽是展覽成功的基礎,軟展覽是展覽效應的倍增器,是亮點,是提升展覽品位的重要支撐,重點抓好:一是發布會,注意時機、內容與傳播;二是論壇,其中論壇主題的確定要具有前沿性與世界性,注意演講嘉賓的權威性與前瞻性;三是主題活動,主題活動的選擇要有高的認識,這樣形成的共識才能具備高穿透力;四是互動活動,要注意互動環節的休閑體驗性及獎勵的示范帶動性。
四、策劃及運作需注意引入競爭機制
中國藝術品產業博覽會的基本定位大致是展覽展示、藝術品交易、新業態的走向傳遞及新發展的教育,展示與推動“藝術讓生活更加美好”的理念。首先要克服把某項工作委托給某一大機構就會有好的結果的想法,特別是一些重要活動的方案策劃,既要發揮政府的引導支撐作用,更要發揮市場機制的競爭作用,在競爭中優選更好的方案。
(1)組建穩定而又有創造力的策劃團隊,搞好傳承與創新,注重知識結構的優化。
(2)因地制宜地形成活動的特色與品牌內涵,明確優勢,聚焦主線,減少泛化主體的干擾,提升關注度。首屆中國藝術品產業博覽會試圖推動的“主場所+分會場+工作室”的戰略路徑與模式,具有一定的特色,值得進一步探索。
(3)有所為有所不為,作為中國藝術品產業博覽會,每次都應明確有限的重點、亮點,分階段推進博覽會品質的提升和影響力的提高。有限亮點,持續推動,不斷積累,形成競爭優勢。當然,中國藝術品產業博覽會除了要強化名人效應以外,還要發揮名品與品牌的效應。
(4)中國藝術品產業博覽會要在不落幕及留得住上下功夫,并且要把博覽會的效應與推動區域文化藝術產業發展及定位融合,博覽會影響力的提升與區域發展共同促進。可以提出以宋莊為中心打造北京的中央藝術集聚區(CAD)的概念,加快發展。
(5)加大投入,特別是財政、政策的投入,搞好資源,包括全國、全球資源的聚集,尤其是信息、資本、人才、創意等資源的聚集,實現快速發展。但問題的關鍵是要提高區域的承載能力,不然就會出現引得來、留不住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