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鐵建設破壞文物建筑和歷史建筑,江蘇千年糧倉“讓位”給房地產開發……近年來,由于經濟社會的發展,文物保護和城市建設的矛盾更加頻繁地出現。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員李超榮做客新華訪談時表示,自己投身考古事業30多年,深感最大的困難就是解決保護和建設的矛盾。
在我國城市建設過程中,往往會遭遇到無法精確定位文物保護單位范圍,或者是在開挖過程中發現新文物等各種情況,導致文物保護和城市建設不斷發生沖突。
資料圖:李超榮在海南信沖洞考察。圖片由李超榮提供
按照《國家文物保護法》規定,大型基本建設事先必須征求文物部門的意見。海南大廣壩水電二期工程在建設前,負責人就主動邀請文物部門進行文物調查,李超榮就是在這次調查中第一個發現了海南的曠野舊石器時代遺址。
李超榮說:“文物保護和基本建設有矛盾,怎么解決好,這是最大的困難。該原地保護,還是移走,還是科學發掘完后收集資料做研究,是很撓頭的事。”李超榮在上世紀90年代領導和參與了北京王府井古人類遺址的整個發掘和研究過程。李超榮介紹,當年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組成的考古隊,進行了將近8個月的發掘,考古工作人員從冬天、春天、夏天一直在遺址發掘,我們利用全站儀測量詳細記錄,發掘出土的文化遺物。
王府井古人類遺址發掘工作完成后,把遺跡塊切割移到別的地方保存,等王府井東方廣場建好后,再把遺跡塊遷回。在原12米深的建立了今天的王府井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這座遺址的發掘,對于考古學家們研究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活動,有著非同一般的重要意義。
李超榮表示,文物保護和城市建設的矛盾怎么解決好,主要基于對文物重要性的認識。“在城市的建設中,有的人覺得這些古老的東西不重要,實際上這些文物古跡才是吸引游客的關鍵。任何一個游客到別的國家旅游,都會看該國家的古文物和文化遺產。北京為什么是旅游城市,因為有大量的文化遺產。北京有故宮,當然大家要到北京要看故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