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安徽省博新館的講座結束后,很多聽眾都感到意猶未盡,“講得太精彩了,其間連廁所都不想上,生怕錯過什么內容。用句時髦的話說,這場講座真是全程無‘尿點’。”來自安大的一位學生說。講座期間,單霽翔快人快語、風趣幽默,引來聽眾一陣陣掌聲。
談“危舊房改造”:不能只拆不保護
“一些城市在所謂的‘舊城改造’‘危舊房改造’中,采取大拆大建的開發方式,致使一片片歷史街區被夷為平地。”單霽翔說,由于忽視對文化遺產的保護,造成這些歷史性城市文化空間的破壞、歷史文脈的割裂、社區鄰里的解體,最終導致城市記憶的消失。
“所以我認為‘危舊房改造’這個詞應該停止使用。”單霽翔說,改造并不意味著破壞,很多還可以使用甚至可以作為文物保護起來的建筑,就這樣被拆除了。
談古民居保護:分清“誰給誰讓路”
安徽古民居是中國古民居中極具特色的。在談到其保護問題時,單霽翔認為,文化遺產的創造、發展和傳承是一個歷史過程,每一代人都既有分享文化遺產的權利,又有承擔保護的責任。“有些特殊情況下,比如建水庫或者高速公路等,應該得到文物部門以及其他相關部門的批準,應該進行價值判斷,分清楚誰該給誰‘讓路’。”
談博物館建設:不能忽略了質量 有數據顯示,我國登記注冊的博物館數量到2011年底已迅猛發展到3589個,且還在以每年100個左右的速度增長,平均三天多就增加一座博物館。對于這種現象,單霽翔認為,建館不能只注重數量,而忽略了質量。“我們需要的是更豐富多彩的博物館文化,并把這種文化融入到社會生活中。”單霽翔認為,很多博物館的形式太過單一。其實,有很多真正可以吸引人的博物館可以建設,比如各個行業自身的博物館、民俗博物館等。
談城市形象:要有自身文化特色
“一些城市盲目追求變大、變新、變洋,熱衷于建設大廣場、大草坪、大水面、景觀大道、豪華辦公樓,而這些項目往往突出功能主題而忘掉文化責任。”單霽翔認為,一些城市已經很難找到層次清晰、結構完整、布局生動、充滿人性的城市文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