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作為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有著600多年的歷史,以曲詞典雅、曲腔宛轉、表演細膩著稱,被譽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昆曲發(fā)源于14、15世紀由隱居昆山的名士師們在吟唱詩詞的體系中自娛言傳,發(fā)展推動了清曲歌唱形式的南北曲的文人藝術,在演唱明清以來的傳奇基礎上綜合了舞臺表演,形成了延續(xù)四百年在中國戲劇舞臺上的的鼎盛時期。目前,許多地方劇種,像晉劇、蒲劇、上黨戲、湘劇、川劇、贛劇、桂劇、邕劇、越劇、廣東粵劇、閩劇、婺劇、滇劇、潮劇、正字戲等,都受到過昆曲的哺育和滋養(yǎng),如今取而代之的國家性劇種京劇就是在繼承昆曲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來。
昆曲不是戲
近日國家一級演員,昆曲教育家張衛(wèi)東在接受中國文物網(wǎng)采訪時說,昆曲不是戲。張衛(wèi)東說,昆曲的誕生不是簡單的民間音樂發(fā)展而來的,也不是由藝術家的個人藝術衍生出來的。昆曲演唱的是南北曲,而南北曲是北金南宋時代,割據(jù)150年后使得中國兩個地域不同的文化發(fā)生的碰撞,至元朝時的顧堅與隱居的文士們在昆山,閑暇之時詠唱南詞,也就是南曲,唱的大多是文人小令,介乎于吟唱詩詞,逐漸將其規(guī)格化,咬字切韻是按照近古音語系的標準,是一種文人的清歌冷唱,用以在讀書之余怡情。發(fā)展到明朝的中葉魏良輔的水磨調,用腔更以維護字音的準確并大量踢出土音為標準,行腔演唱細膩婉折。因此,昆腔在音樂方面是完完全全的文人藝術,是在文人的書房中逐漸發(fā)展起來的,并不是一般戲曲形成的概念,由什么民間村歌小調的圈子里發(fā)展出來的藝術規(guī)律。因此,也可以說這些歷史上有記錄的昆腔名人并不是創(chuàng)作者,也不是自己編制出來的音樂新腔,就是直接繼承南北曲發(fā)展出來的一種唱腔技巧而已。它的用的樂器也極雅,起初只用蕭管,后來添入了北方擅長使用的琵琶、三弦、鼓板等樂器。
昆曲不是戲,或者說不完全是戲,不能按照如今的戲曲發(fā)展規(guī)律看待!其實昆曲的戲劇表演在整體上大概只占其三分之一,這里還不用說那些民俗行業(yè)的藝術枝節(jié)。昆曲首先它是文學,是一種文人藝術,其次是曲牌聯(lián)套的音樂,是儒學正聲藝術,最后才是戲,才是舞臺表演。昆曲的曲詞大都是由準文人創(chuàng)作的,把唐詩、宋詞、元曲這些最高雅的文字集結在一起所編成的故事,古代的藝人是寫不出來這種劇本的,當代的藝人不要說寫作這樣的劇本就是讀也要當做古文來學習。這些曲辭成文之后再由文人結社的曲社人士或個體或群體性的度曲、詠唱用以怡情。張衛(wèi)東認為,文人也分好多種,其中元代的文人所創(chuàng)作的唱詞可稱為天籟,用口語寫出了最美的語言,如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王實甫“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通俗易懂,都是大白話,但是又不失詩意,這就是為什么王國維說在元曲以后中國戲劇創(chuàng)作在文學上沒有高峰的緣故啦……
張衛(wèi)東認為之所以說昆腔是儒學的正聲藝術,因為從歷史上看,儒學最重要的是禮樂,禮樂文明從周禮以來歷代帝王都用,而到了明清,宮廷內把昆曲儼然作為禮樂看待,各種節(jié)令都要演昆曲戲;到了清代乾隆皇帝要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祭灶的時候,坐在坤寧宮的南沿炕上自己打鼓清唱元北曲《風云會?訪普》,也就是明清兩代帝王將南北曲當做宗教藝術來看待,也就是說達到了一種禮樂文明。從這個角度來看,把昆曲定為“百戲之祖,百戲之母”的格調并不高。
昆曲為何久衰不亡
昆曲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美,它的美不是單純的戲曲之美,而是意蘊之美,滲透的是文人雅士對藝術、對美學的追求。張衛(wèi)東認為昆曲的欣賞需要一定的“資格”,漢字的學問不夠的人是沒有資格欣賞昆曲的,也是欣賞不了昆曲的,昆曲的衰敗源自于儒學的衰微,白話文取代文言文之后,大眾自然也就無法欣賞以文言文為詞的昆曲。然而昆曲為何能久衰而不亡呢?張衛(wèi)東總結為三點,首先,文以載道,它有文字版本傳承;其次,曲譜傳承,它有古代傳留的中國式記譜方法“工尺譜”記錄;再次,具有諸多除了職業(yè)藝人圈子以外的曲社的曲家們言傳身教。以至于現(xiàn)在依舊有很多業(yè)余愛好昆曲的曲友,這些人中大部分都是具有古典文化的知識分子和傳統(tǒng)文人,將昆曲作為音樂才情來充實自己的藝術情節(jié)。
昆曲衰而不亡也是因為其依托的是歷史、是文化、是文字,中國的文字不會倒下古典的傳統(tǒng)昆曲就不會滅亡!唐詩、宋詞、元曲一定能夠會代代吟唱,“十三經(jīng)”的經(jīng)學可能不會復興,但是我們的詩學還在,喜歡唐詩、宋詞、元曲的人大有人在,但是想要歌唱出來,只有在昆曲這種古歌的情節(jié)下才能能夠做到,因為南北曲是直接繼承了唐宋以來的音樂文化根脈,是從吟唱詩詞中發(fā)展而來的,因此昆曲不會亡。
余秋雨曾經(jīng)說過:“昆曲是中國戲曲的最高典范”!對此張衛(wèi)東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表面上看余秋雨所言并無差錯,但是細細推敲便可知這是句外行話,昆曲并不是中國最高典范的戲曲藝術,目前而言如果要找個最高典范,中國的京劇才是中國戲曲的最高典范……
我們沒有資格動昆曲
張衛(wèi)東認為,昆曲現(xiàn)在沒有觀眾是正常現(xiàn)象,文化不能違背它的發(fā)展規(guī)律,昆曲已經(jīng)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不再是中國最高典范的禮樂正聲性的大眾藝術,從清?咸豐年之后昆曲已經(jīng)流入到地方戲之列,不再屬于國家型的大眾舞臺了。然而現(xiàn)在很多人偏偏要將它重新推上舞臺,不遺余力地要想把昆曲的廣博性詆毀,大張旗鼓的彰顯“昆劇”。此舉可比司馬昭之心,因為一旦將昆曲變?yōu)槔〉陌l(fā)展方向,那么有一大部分人有利可圖,便會使得導演、編劇、名演員等幾個部門的人們有飯吃,當然最得實惠的還是劇團領導以及作品策劃人。張衛(wèi)東說:“昆曲需要的是回歸到真正的南北曲時代,而舞臺演戲只是其三分之一。儒學治國沒有了,禮樂治國沒有了,昆曲也就可以沒有了!換句話說,在人民大眾心中也就可以沒有了,沒必要再讓全國人民都去學習昆曲,聽昆曲唱昆曲了,它的發(fā)展也僅僅局限于高思想、高級知識分子以及喜愛古文的文人圈子中,把昆曲當做古典文學去看待,是個立體的詩話劇,是能讓古書上的文字站起來的藝術。
昆曲不要為了適合舞臺表演而改變!張衛(wèi)東說,“李白、杜甫的詩誰有資格改,即便現(xiàn)在人們加上了注釋,注釋也有300多種,試問誰敢說自己把李杜的詩徹底參透了呢?昆曲也一樣,它是高山仰止的藝術,我們有什么資格去碰它,一個小小的演員,當代所謂識文斷字的“文人”就想改如此高雅的藝術不可能,做哪些改雅為俗是最無聊的。湯顯祖的《牡丹亭》在舞臺上歷朝歷代都有人改,如今傳流下來的東西已經(jīng)達到審美最佳飽和點,何必在為了爭取新觀眾改的如同思春的樣子!湯顯祖是經(jīng)學大師,是政治家,是有才情的詩人,如同王陽明心學一派思想的人,他寫的《牡丹亭》不是春宮圖,不是一個不知廉恥的女人想男人的故事,怎么可以加入一些接吻、芭蕾、舞蹈的動作呢?此乃無知,實乃數(shù)典忘祖!”如今的傳媒體系發(fā)展蓬勃,這種有聲響的舞臺昆曲一旦傳流於后世,一百年后的中國人一定會認為此種“轉基因”的藝術就是昆曲,到那時我們就無力回天啦……
昆曲是個有規(guī)矩的藝術,每一位老師都會告訴自己的學生要規(guī)矩,昆曲的規(guī)矩沒有個人風格,有章法,有氣節(jié)!因此,昆曲的字音歷經(jīng)幾百年依然完全維護著“南尊洪武、北依中原”大明官話的系統(tǒng),如果毀了昆曲的這一體系,也就不再是昆曲了!也就是把我們的世界“遺產”給搞“流產”啦……
嘉賓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