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明香是一位來自臺灣的陶藝大師,她從業20多年,以古建筑作為創作題材,用陶土來記錄自己所熱愛的那片鄉土,以及中華先民的智慧與精神。前段時間,她來杭州交流,醬爆趁此機會作了專訪。
鶯歌區是臺灣新北市下的一個市轄區,因為境內盛產窯土,自古就有制陶的傳統。許明香就是出生在那里,在她的回憶中,家鄉曾經布滿了古建筑。
“每當夕陽西下仰躺在曬谷場上,望著一群嬉戲的麻雀,心中總是會心一笑。至今,每每經過一座古厝(cuò),那份喜悅依舊,并更多了一層探索的心。”
這里提到的古厝,在閩南的方言里指古老的房屋。臺灣的古厝類型多樣并饒富文化意涵,各省分各族群都有各自的建筑形式,大部分都以閩粵建筑為主。目前現存大部分為明清時代留存下來的建筑,多為三合院和四合院。
自小生長在古厝的環境下,許明香對于古厝的懷念至今都沒法忘懷。1998年,她憑著深刻的記憶,制作出第一件古厝陶藝作品,自家的墻門。“那道墻門是我們每天都必須來回穿梭的。”
許明香認為一個地方的傳統古建筑,是當地民間文化的一項代表。“有些三合院守護百姓度過了數個世紀,古建筑是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忠實而客觀地反映歷史發展脈絡及面貌,甚至保持許多文字無法記錄的史料。”
萬里長城、頤和園、吳哥窟、巴厘島……這些年來,她從臺灣的古建筑出發到世界文化遺產,記錄每個人的生命記憶與生活的點滴回憶。
她發現,對于掌握泥土性質有某些程度的熟悉與感情后,用泥土來詮釋古建筑質樸的滄桑美感是很適合的。前人的智慧與精神,都能在古跡里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飛檐、斗拱、垂花、雀替、窗花、鐵件……這些古建筑構件中的部分元素也成為了許明香其他陶器創作的靈感源泉,制成了香器、茶器。
“我們無法把古建筑的實體留在現實的生活里,卻可以透過陶藝創作的表現形式,將這些元素復制進生活中息息相關的家具或隨身貼近的物品里,能直接拉近傳統建筑與我們之間的距離,也是把它的文化精神繼續保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