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收藏增值的問題,我1949年進北京,進北京之后剛打完仗,齊白石的畫賣多少錢,賣6塊白洋,不要紙幣,就要白洋,那時候對紙幣已經(jīng)不信任了,剛打完仗,大家都很窮,我們解放軍基本都是工農(nóng)兵,對這個書畫不太懂。所以那個時候書畫不值錢,是近代以來中國書畫市場上的第一個低潮期,歷史上也如是,戰(zhàn)亂的時候就是書畫市場最低潮的時候。放到現(xiàn)在得3500萬吧,上次拍兩個多億的,增值一千萬倍,在解放以后,任何東西都沒有藝術品增值快,文化革命的時候,后來到五幾年的時候,1954年、1955年的時候,齊白石的畫已經(jīng)漲到收購價5塊錢以上,可是到文化大革命收購價又重新回歸之前。我們70年代,那時候買畫的時候,你像北京幾個重要畫家,像李可染、吳作人、蔣兆和,當時收購價都是45塊錢,李可染山水在1964年,收購價當時賣給榮寶齋四張山水,給他350塊錢,李可染高興壞了,因為都是三裁的,一張一尺合10塊多錢了,李可染高興的說,我的畫超過我老師的收購價,齊白石才賣10塊錢為止。
當年45塊錢,現(xiàn)在拍賣會上至少180萬,當年60到90買的山水,現(xiàn)在至少拍500到1000萬,翻了幾萬倍,什么房地產(chǎn),什么都不成。在改革開放以前,從解放到改革開放以前,我們國家黃金收購價152,三塊零四分一克,現(xiàn)在漲到一百多倍,白銀,從解放到改革開放以前一直是四分錢一克,當時我們進北京一塊白洋換一塊人民幣,3.5塊白洋買齊白石的3.5人民幣,收畫的利潤有上千萬倍,有上萬倍。就拿齊白石講,二零零幾年的時候才兩萬塊錢一尺。現(xiàn)在賣多少錢了?
1990年我們國家貨幣總量1.53萬億,到2011年變成了占貨幣總值的六十分之一,書畫有成萬倍的,這里面有巨大的陷井,這個陷井在什么地方呢?第一個方面就是中國現(xiàn)在形成了五大造假基地,以天津為第一造假基地,北京第二,上海是第三造假基地,南京第四,廣州第五,每年他們制造的數(shù)萬幅贗品送到各個拍賣公司,中國沒有一家公司敢說自己不賣假畫,所以就形成了第二個原因,拍賣行的問題,五大基地生產(chǎn)出來的畫,通過這些畫倒到拍賣公司,拍賣公司為什么能賣這些假畫,因為拍賣法有保護拍賣行的免責條款。比如說齊白石共計上拍24000多件,拍出去1600多件,為什么拍出去呢,我們行里流傳一句話,傻子買,傻子賣還有傻子在等待,因為傻子買,傻子賣,賣的假畫還有傻子在等待,因為名家書畫市場需求量大,名家真畫供求量又很少,假畫又相對便宜,拍賣公司又賣力宣傳,賣假畫的利潤又驚人的高又沒風險所以假畫在市場上大量流傳,拍賣公司在里面起到了很不好的作用。《拍賣法》保護的是拍賣行,對于買家非常不利,買家買到假畫之后欲哭無淚買家屬于弱者。
第三,大家看到畫家家屬子女鑒定過的書畫,有很大一部分是假的,因為收了人家好處費了。
第四,還有一部分所謂鑒定家,鑒定家在書畫作品上題跋,也很大一部分是假的,這部分鑒定家追求經(jīng)濟利益,需要錢,所以一年開出幾百件幾千件之多,這些所謂鑒定家也是偽專家。
第五,利用媒體幫助造假。將假畫上電視,上雜志等等包裝手段。
第六,出版社幫著假畫出版,拍賣的時候說在哪兒哪兒出版,就能賣高價。出版社收了錢了,要完成出版任務,把大批假畫出版,人家再把這些假畫去賣。有的畫集一件真品都沒有。更有甚者是連出版物都是假的。
第七,還有博覽會,搞展覽,把假畫拿出去搞展覽,也有在博物館展,在文博會展,展覽完了之后再去賣。
第八,還有好多造假畫的人利用高科技復制技術,把真畫作復制,復制完了之后再拿筆墨收拾一下,再拿去充當真畫賣,遠比原來的木板水印技術高的多。
第九,有些裱畫師,為新做的假畫做換老表工。有些畫家因當時名氣很大市場很好,在其活著的時候就有人造假,包括他的弟子、私淑弟子乃至于專門造假的就造假畫,所以別以為當時原裝原裱的都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