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為了教育和欣賞而存在
宋新潮參觀過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博物館,在他看來,博物館一定要以教育為核心為目的,如果沒有教育計劃、教育項目,就不能說是真正意義上的博物館。
今年年初,國務院頒布了《博物館條例》,明確了博物館教育、研究、欣賞的職能。宋新潮說,《條例》對博物館的定義,改變了過去認為博物館是保護研究文物之處的老看法,采用了國際博物館協會對于博物館功能的定義。現在國家提倡終身教育、學習型社會的建設,博物館正好可以承擔知識普及的功能。身處網絡時代虛擬空間中的人們、平時忙于工作希望周末遠離喧囂的人們,可以走進博物館,那里是真實、準確的知識的源泉。宋新潮認為,博物館,是為了教育和欣賞目的進行收藏保護研究的地方。
中國人愛去博物館嗎?宋新潮用數據告訴記者,可以說是人滿無患,每年7億觀展的人大都集中在部分博物館中。對于大家是否已經習慣隔著保護罩看展品?宋新潮表示這是個讓人郁悶的話題,他說,中國人觀展熱情高,對于展品來說磕碰的風險高了起來,對文物也就構成了“威脅”。布展是為了吸引觀眾來看,有時候卻是觀眾高高興興來了,卻看不清展品的真面目。至少在目前看來,觀看和保護之間的度、技巧把握得還不太好。
有興趣、好奇,孩子才愿意常常來
博物館教育具有實物性、真實性、體驗性等特點,那么如何把博物館作為教育資源,如何使博物館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效結合?
“我最怕發生的事情就是:老師帶孩子游覽式地去博物館轉一下就走,這沒有任何意義。”宋新潮說,每次來博物館之前,學校要預設一下今天孩子們做什么每次只講解一個內容就可以了。博物館教育要親近青少年、兒童,不要讓孩子來一次博物館就被嚇跑了。“來博物館,是為了體驗、感受這里的氛圍。孩子喜歡這里,覺得好玩,還愿意再來,是我們最希望看到的。”
國家博物館、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天文館、科學館、紀念館……學校對博物館教育的需求很迫切,既是因為博物館的內容包羅萬象,也是因為課外活動是學校教育的一項工作內容。宋新潮告訴記者,他們曾經設想讓博物館教育進課堂、進教材,但教育部門更希望讓孩子們走出校園去體驗。
“貪多嚼不爛,博物館工作者給孩子做講解時要注意這個問題。”宋新潮舉例說,講青銅器時,不用去講青銅的構成,而是帶領孩子去欣賞一件青銅藝術品,可以告訴孩子:這件藝術品上的動物紋飾不是凡界的動物,而是多種動物的集合體,因為它是用來祭祀的,是溝通神界與凡界的媒介。講到這里就可以了。再比如講中國的錢幣,現在是金屬和紙幣,可以用來交換物品。最初是海貝,“寶貝”就是說貝殼珍貴;到了戰國時期錢幣叫“布”,像農具一樣不好攜帶;后來變成了圓錢,能夠串起來,攜帶方便,也不扎手……要知道,信息量太大孩子其實也接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