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在古玩城做生意的古董商都明白一個道理,同樣的藝術品,在不同的經營者手里,能賣出不同的價格。
高端店家的藝術品往往是從中低端店家那里進的貨,為何好貨不能在中低端店家賣出好價錢?這些商家能不能跨越高端經紀人的壟斷和阻隔,直接向高端客人兜售?這種思路,無數的古董商想過,也有許多人試過,結果往往是高端的客戶,你怎么夠也夠不著,或者夠著了也賣不動,為什么?
高端店家之所以能售出高價是因為客戶對其商品真偽及質量的信任,高端店有品牌、口碑、自律和自重。在古董市場這個典型的信息不對稱交易市場中,信任而非價格往往是購買行為的決定因素。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肯花大錢的藏家都會形成對固定渠道的依賴。
藝術品不是具有實用功能的商品,買藝術品是買審美經驗的載體,買同輩乃至大眾認同的面子,買社會地位的象征。這一切功能不僅體現在藝術品本身,也體現在藝術品的出身。
“藝術品的出身而不是藝術品本身,成為決定未來市場價格的構成因素。”
藝術品的質量是價格構成的物理因素,藝術品的出身是市場價格的人文因素。不同層次的商家,把同一類藝術品,乃至同一件藝術品用不同層級的價格賣給相應層次的買家,形同為藝術品找到了不同的領養人。從此,這個藝術品就在新買家的收藏中,承擔不同的社會功能,衍生出不同的傳說和故事。出身和傳承乃是階層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高端商家則是構成出身和傳承的要素。
因此在藝術品的交易中,形成了一個有趣現象,一件品類珍稀、質量上乘的藝術品,在進入藏家手里之前,往往會經過了幾個行家之間的轉手加價。小行家只能賣給小藏家,大行家才能賣給大藏家。大行家和大藏家的對接,有對彼此相同社會地位的認同,而這種認同具有雙向的排他性,大藏家不會認同小行家,大行家也不會認同小藏家。除了價格因素之外還有強烈的階層和身份意識。在目前的市場實踐中,傳承出處往往會壓倒藏品的質量,成為影響價格的第一因素。
如果我們大致認同以上的描述是客觀現實,那么這種現實常常伴隨著種種陷阱。正如坊間俗諺所言:“不管真與假,只看收藏家。”實則既以歷史上最著名的名家舊藏如項元汴、龐虛齋,限于歷史條件,都有大量贗品混雜其間。其中原因錯綜復雜,既有早晚年眼力之不同,也有自藏品與交易品的混雜勾兌,還有門生故舊的自存副本,乃至后世傳人的偷梁換柱。
在目前市場需求的壓力下,曾經著錄的贗品則咸魚翻身,不斷地獲得新生游入市場,特別適合那些新入市的買家的眼力和需求。與之對應的現象是,專家的學術判斷日益被邊緣化,乃至噤口不言,隱身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