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作為中華民族崇拜信仰的動物圖騰之一,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向來是高貴和神秘的象征。在《三國演義》中就有借用曹操之口說:“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云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于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玉在古代文化中同樣也是道德和高貴的象征,將玉和龍的結合琢磨產生的龍形玉佩也就成為玉器雕中最普遍的題材。在中國玉器史上,戰國至西漢是一個工藝高峰。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以及鐵器和砣機的使用帶來了琢玉工藝革命,使玉器一改幾千年來的古樸,而變得精雕細琢。
上世紀90年代于江蘇徐州獅子山的西漢早期楚王墓葬中出土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大型玉龍形佩(圖1),由于其玉質之瑩潤,造型之復雜,自面世以來便一直受到專家學者的推崇。
該龍佩通長18厘米、寬11.9厘米、厚0.5厘米,為和田白玉制成。當時的玉工嫻熟地運用透雕和浮雕的技藝塑造成一條整體呈盤曲的“幾”字型玉龍,龍腹拱起部分打有一供穿系用的孔。整件藝術品“龍體豐腴,張口露齒,身飾勾連渦紋,龍爪簡化變形,龍尾呈鳳尾形。龍身上下飾透雕云紋,使龍的周圍祥云繚繞,給人以騰云駕霧、飛躍于天的感覺”。整件玉龍形佩其造型極具動感而不失平衡,充滿了磅礴大氣之感,堪稱高古玉器中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