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不適用于文物領域
“每一件文物都是歷史的見證者,它代表著文化,代表著歷史,將文物完全市場化是錯誤的。”謝辰生認為,“文物的價值不是經濟價值而是文化、歷史、藝術價值,要搞清楚主體。”針對現在中國市場不景氣的現狀,謝辰生告訴記者,這與80年代的日本極其相似,當時西方國家大肆哄抬文物價格,日本國內所謂的收藏家們瘋狂購買,到最后文物價格達到頂點的時候,西方再通過淡化市場的手段將價格下調,低價購回,導致日本國內現在的文物市場依舊無法翻身。前車之鑒,我們需要警惕,不要被文物的經濟價值蒙蔽,真正的收藏家還是要看重文物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原文物局顧問謝辰生
謝辰生曾任鄭振鐸業務秘書,國家鑒定委員會常委,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共十三大代表、國家文物局顧問,現為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專家委員會委員。曾主持起草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撰寫《中國大百科全書·文物卷》前言、第一次明確提出文物的定義。謝辰生一生致力于文物保護事業,業界威望很高,起草新中國第一批文物法令:禁止文物輸出,還起草了《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中國文物法》等。
謝辰生告訴記者,“迄今為止,我們沒有聽說過哪一個國家對本國文物是放任自流、不加任何干預而完全“自由買賣”的。當前一些人指責我們法律規定不合理,要求全面放開文物市場,實行自由買賣。其主要理由就是‘現在是市場經濟!’仿佛搞市場經濟,就必須把市場經濟的原則和規范擴展到社會的各個方面,擴展到經濟領域外的其他任何社會領域。這種把市場經濟原則泛社會化的觀點是完全錯誤的。市場經濟規律和原則只適用于經濟領域,如果擴展到其他社會領域,就混淆了事物的質的區別,就會把事情搞亂,歸根到底還會對市場經濟本身帶來危害。”
文物保護應立足于現在
謝辰生告訴記者,“據公安部門統計,90年代初期,盜掘古墓 、盜竊文物、非法倒賣文物等違法犯罪活動在全國各主要文物分布省份蔓延,達到高潮,大量珍貴文物和藝術品被走私出境。拒不完全統計僅1997年全國海關查獲的走私文物就有六百多起,緝獲文物共計11200余件。這是令人痛心的事。”
“對于侵華戰爭時期所流失的文物,屬于歷史遺留問題,解決起來相對困難,需要我們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是對于80、90年代以后所流失的文物,一經發現必須馬上進行交涉,這樣索回的可能性就大多了。對于文物追索,我認為我們的重點是立足現在,通過追索能夠了解到文物流出的線索,對于國內打擊文物犯罪活動有很大的幫助。”謝辰生指出文物流失的主因還是國內管理不夠嚴格,“攘外必先安內”,不能一邊追索一邊流失,只有將國內文物流失的口子堵住才有更多的精力去追索之前流失的文物。打擊文物犯罪,從源頭上制止文物走私是文物追索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