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收藏愛好者的人數已經達到1億,然而他們手中珍藏著的,卻有為數不少的贗品。怎樣理性投資?未來藝術品投資的走向如何?昨天在深圳圖書館五樓報告廳開講的第663場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迎來了深圳至正博物館館長吳福慶的一場關于鑒定和收藏的講座。
昨天下午3點還沒到,深圳圖書館五樓報告廳就已經座無虛席,一些晚來的市民只能站在通道里。吳福慶在系統講解了鑒定古代書畫作品的專業知識,還與觀眾分享了自己慧眼“淘寶”的有趣故事,引來現場一陣陣歡笑和掌聲。他專門帶來的幾件作為講解樣品的珍貴藏品,更是引得收藏愛好者們擁到前臺細細品賞。
在收藏界有“吳半張”之稱的吳福慶,因常常在一幅畫軸剛打開一半時就已能確定其真偽而得名。講座中,他毫不吝惜地將自己近三十年間從收藏走向鑒定的一些心得和體會與觀眾分享。吳福慶說,因此希望借這個講座,讓更多的市民能夠近距離地認識真品,獲得一些鑒定的專業知識。
當今藝術品拍賣市場和交易市場可謂讓人眼花繚亂,特別是近幾年來,近現代作品和當代書畫作品的價格直線上升,吳福慶認為,當代書畫作品遠遠超過了古代書畫的價值,并不是一種正常現象,其中不乏相互追捧和炒作的因素,“雖然各種藝術品門類都有它的價值,但最能反映出中國歷史文化的還是中國古代繪畫史。它承載著中國的歷史和文明、反映出中國古代的社會變遷、社會文化和社會經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他斷言:“由于古代書畫遠遠沒有體現出它的經濟價值和收藏價值。我個人認為,古代書畫的未來投資的潛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