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術層面講,當代藝術在市場上起來之后,原來是“牛鬼蛇神”,現在一下子成了一個可口的蛋糕了,都要去搶。那么誰去搶呢?最厲害的就是畫院、學院,他們是官方認可的機構,他們總覺得自己是最有權威的。
從雙年展體制到博覽會,都變成了諸侯割據,有的人要把蛋糕做大,有的人要強,再加上滾滾的文化產業浪潮,其實許多人對當代藝術都沒有搞清楚,以為活著的都是當代藝術。把吳冠中也變成了當代藝術,把當代藝術搞得很泛濫。但是本來話語權就在他們手上,所有就搞了一大堆中國當代藝術奇觀。
真正在當代藝術中默默無聞的,一直在探索的要么就被邊緣化,要么就屈服于市場。我說的這個市場其實就是拍賣、價格。
市場與資本密切相關。是因為當代藝術在今天已經成為一個利益格局,這樣也扭曲了許多當代藝術家的心態。但并不是說市場不好。
錢是中性的,資本是有欲望的,當代藝術在資本面前,資本的屬性一下子就吞噬了當代藝術。在這個過程中,政治、經濟、市場都是催化劑。
當代藝術家個人的力量太有限,他們無法左右市場,學術的力量也很有限。中國一個新的事物出來的時候,是多方的力量組合才能改變時代的潮流。中國當代藝術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整個當代藝術普及的問題,教育的問題。資本可以作用于藝術,但是向哪個方向作用,資本也不清楚。那么不同的操盤手就會導致不同的結果,不同的方向。
中國新興市場的興起,靠單一做某一個東西都是有局限的,要建系統,需要系統性的推進。
比如藏家培養計劃,這一百個藏家是要從跟著我的一千個投資者里面來選,并不是說投了一百萬就是一個好藏家了。要跟著我來學習。這是最基本的。
其次,要建構一個學術的體系和標準。當下的當代藝術跟中國主流的價值觀其實是沒有什么關系。中國前十年當代藝術的市場神話,從藝術的樣式,跟中國本土的,主流的價值觀有很大的距離。中國的富裕階層和上流社會,主流資本其實宏觀上和中國當代藝術沒有發生關系。但是由于西方的資本在中國當代藝術崛起的過程中起到了一個主導性的地位,這是第一階段。我們要感謝他們,像尤倫斯,希克。沒有他們,中國當代藝術的奇觀就起不來,他們是起到了很大的貢獻。
第一階段為什么跟中國的主流價值觀沒有關系,原因是我們原有的系統與當代藝術不對接,所以為什么說中國當代藝術最根本的是普及問題。
當代藝術并不僅僅只有批判性。我講課的時候舉過一個例子,傳統藝術就是一個青花梅瓶,很精美的審美,現代藝術就是把這么一個青花梅瓶仍在地上摔掉。現代藝術講究的是反叛性、批判性、顛覆性,這是現代藝術核心的哲學。當代藝術是把這個打碎的碎片拿起來,重新粘一個花瓶,但一定不是那個原來的造型。它變成一個新的,四不像的怪物,而這個恰恰建構了一個新的意義,這就是當代藝術。所以當代藝術一是具有建構性,二是具有批判性。大部分人在談當代藝術的時候是強化了批判性,而忽略了建構性,尤其是前十年。大家對當代藝術的誤讀和當代藝術的狹窄視角。
現實很尖銳,不一定要當代藝術去表達。當代藝術在整個社會現實當中,對現實社會的問題表達和改變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不要把當代藝術的批判性放大,恰恰當代藝術最有價值的不在批判性,而在建構。建構是建立在批判的前提上的建構,這個建構一定是要打通古今,穿越東西,這才是有意義的。假如你還是在老祖宗的面前,把那些東西改頭換面拿出來,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