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工藝源遠流長,種類繁多,技藝精湛,成就卓著。所有傳世和出土的人工制作的文物和古建筑,都是傳統工藝的產物。即此一端,可見傳統工藝在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中曾起過何等重大的歷史作用。許多傳統工藝諸如宣紙、紫砂、景泰藍、云錦、青瓷、雕漆、剪紙、刺繡等,目前仍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廣為應用。隨著現代化程度的提高,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增長,回歸鄉土、回歸自然日益成為普遍性的追求,傳統工藝及其制品將越來越為公眾所珍視和喜愛,從而顯現其現代價值。所以,保護和振興傳統工藝是我國科學文化事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也是我們共同的歷史責任。
按照行業構成,中國的傳統工藝可分為十二大類,即:器械制作(含工具、機械、儀表及其他器具),雕塑,陶瓷,織染(含刺繡、縫紉),金屬采選、冶煉和加工,髹漆,食品釀造、炮制和其他農畜產品加工(含制鹽、榨油、榨糖、制革等),造紙,印刷,編織扎制,刻繪(含剪紙、內畫壺、皮影等)和其他手工藝(例如火藥制備和煙花爆竹等等)。
這十二類工藝的現存狀況不盡相同。大體來說,雕塑、陶瓷、織染、髹漆、編織扎制、刻繪以及金屬工藝中的花絲、景泰藍等,歷來隸屬于工藝美術行業。而器械制作,食品釀造、炮制和農畜產品加工,造紙,印刷,以及金屬工藝中的采選、冶煉、構件加工等,則多由有關行業和科技史界所關注。文物制作和修復工藝(諸如青銅器修復、書畫揭裱等)則以其特定服務對象和特殊技藝要求而構成獨立的學科分支,屬于文物科技的范疇。(華覺明:《傳統工藝的研究、保護和振興》,《中國文化遺產》,2004年第3期)
如就產品功能來說,上述傳統工藝又可分為以實用品制作為主和以藝術品制作為主的兩大類:前者如工具、機械、布匹、紙張、食品、皮革的加工工藝,后者如美術陶瓷、細木工、髹漆、扎染、花絲、燈彩等等。當然,也有許多傳統工藝是兼具實用和藝術功能的。
長期以來,由于觀念和體制的原因,制作藝術品的傳統工藝亦即通常所說的工藝美術,相對來說是比較受重視的;而生產實用品的手工技藝則非但得不到重視,甚至被看成是被該淘汰的或充其量可供博物館陳列的物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類工藝處于乏人過問、任其泯滅的自流狀態,導致許多珍貴技藝在工業化沖擊下淪于瀕危境地,有些技藝已湮沒失傳,如失蠟法(失蠟法為我國三大傳統鑄造技術之一,被譽為商周青銅器精品中的精品的曾侯乙尊盤即其早期代表作品。上世紀60年代中期,我們經多方查訪,從北京微電機廠找到已改行當勤雜工的老藝人門殿曾師傅,由他用傳統失蠟法制作了自在觀音銅像。80年代初,我們又在廣東佛山找到年逾八旬的老藝人唐煊。在他主持下,成功地鑄造了一件曾侯乙下層大甬鐘。門、唐兩位師傅相繼去世后,這一技藝在北京地區已無傳人,在佛山地區也處于難以為繼的境地)、陽城犁鏡的鐵范鑄造(鐵范鑄造為我國三大傳統鑄造技術之一,對戰國和漢魏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大推動作用。陽城犁鏡曾是山西的名牌產品,也是彌足珍貴的鐵范鑄造碩果僅存的活化石。上世紀80年代后期,陽城的桑林、馬甲、橫店等地尚存十余家犁爐社,年產犁鏡數萬片,現已全部停產。如不及時采取搶救措施,藝人、模具和設備勢必流失,從而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和宋錦(宋錦與云錦、蜀錦齊名,為我國古代三大錦之一,產地集中于蘇州地區。近年來,手工生產的宋錦作坊相繼停業,民間機織的宋錦,其技藝與紋樣已無復舊觀。蘇州絲綢博物館現正采取措施,對藝人、織機、紋樣做搶救性保護。但該館人力、財力有限,亟待有關部門給予關注和支持方可有所成果)即是這樣的典型例子。?? 我在1988年發表過一篇題為《搶救傳統工藝刻不容緩》(華覺明:《搶救傳統工藝刻不容緩》,《祖國傳統工藝保護開發落實方案》,1988年9月)的文章。時隔16年,我又寫了一篇文章,題目還是《搶救傳統工藝刻不容緩》(華覺明:《搶救傳統工藝刻不容緩》,2004年8月11月第七屆少數民族科技史國際學術會議上的發言)。我以后不會寫這樣的文章了,因為傳統工藝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消亡,我們再也沒有容緩的時間了。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我們認為應采取如下對策:
1.切實執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方針
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把搶救作為重中之重,置于保護工程各項工作的首位,認真抓緊抓好。若失去了對象,保護更無從談起,更遑論振興與發揚了。
2.充分利用現有學術資源
多年來,一些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和學術團體已做了大量工作,對哪些傳統工藝具有重大價值、是否需要搶救和該怎樣搶救,是大體有數的。搶救工作可由此出發,再結合普查進行波浪式的推進。
3.搶救傳統工藝要實行行政主管部門,社區、藝人和專家的三結合
行政主管部門應盡領導、統籌及督促之責,社區和藝人是行為的主體,專家則在學術上起指導和把關的作用。
4.妥善處理保護和振興的關系
手藝從來是以社會需要為其存在前提的。搶救以保護為其宗旨與指向,而振興則是保護的延伸和發展。傳統工藝的振興具有諸多內涵,其中也包括和市場經濟的結合,二者是可以互容互補而非截然對立的。處理好保護和振興的關系,將為傳統工藝帶來新的生命力量和發展空間,這樣的例證不是個別的。(宜興紫砂多年來致力于產品文化品格的提升和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如今不僅承傳有緒,而且拓寬了海內外市場,已成為傳統工藝開發創新的典范。又如云南麗江的一些鄉鎮將民間扎染、蠟染工藝與市場開發相結合,得以迅速脫貧致富,也為傳統工藝傳承、振興提供了有益經驗)
無論無形的或是有形的文化遺產,所面臨的問題是有共性的。在文化遺產治理工作的千頭萬緒中,哪些是基礎性的和對全局有長遠影響的呢?我們認為:
1.中國作為具有世界影響的文明古國,應將文化遺產保護、振興置于和人口控制、生態環境保護同樣的地位,將其定為基本國策,制定中長期規劃,作為政府行為予以實施。
2.建立高級別的政府職能機構以統管文化遺產保護、振興的全局,改變政出多門、間有疏漏的現狀。
3.完善法制建設,從速完成單一的保護立法,及早將文化遺產的保護、振興納入制度化的軌道。
4.逐年加大財政投入,經過一段時間使所占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的百分比,達到與文化遺產大國地位相稱的應有份額。
5.加強理論研究,健全學術建制。要明確文化遺產保護的主體,以及政府、社區、藝人、專家的角色定位與作用。要建立和充實必要的專職研究機構和梯隊,為文化遺產保護、振興提供可靠的業務保障。
6.我們的工作重點要放在基層,通過社會力量的廣泛動員和協調,使文化遺產保護、振興真正成為全民的事業。
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振興,是一項艱巨的系統工程,任重而道遠。我們應努力推進這項全民的事業,在全球化浪潮中維護自身的文化命脈,保持和發揚自己的民族特性。這對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至關重要。為此,培育良好的文化生存環境,做宏觀的科學決策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