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文化遺產保護暨景德鎮御窯廠遺址申遺研討會在景德鎮召開,是景德鎮歷史以來的一件大事,在這次會議上聚集了全國城市規劃、考古研究、文化藝術等各界的許多著名學者,其證明景德鎮的文化歷史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重視。景德鎮御窯廠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是景德鎮的光榮,也是中國的光榮。因為景德鎮在歷史上就是世界著名的瓷都,也是世界陶瓷生產的中心。其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一方面是其制瓷歷史悠久,另一方面是在明清兩個朝代近600年的皇家官窯在景德鎮的建立,提高了景德鎮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同時官窯不惜工本,精益求精精湛的制瓷技藝與民窯的靈活和具有活力的制瓷制度的有機結合,構成了景德鎮特有的陶瓷文化歷史。因此,御窯廠曾經是景德鎮這座城市的中心和靈魂,整個景德鎮的城市的布局和陶瓷生產系統都是圍繞著御窯廠進行的。因此,景德鎮御窯廠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實際上就是整個景德鎮這座城市都將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因為它們是一個完整的系統。但現在隨著城市化的發展有許多物化的遺產和遺址都被淹沒了。因此,我們需要從文化的角度將這一歷史進一步梳理出來,以彌補一些物質文化遺產的缺失和不足,同時也要讓更多的人對一些被時間塵埃遮蔽的歷史有更清晰的認識。作為這次會議的主題發言人,以下我將要從三個部分來探討景德鎮陶瓷文化的歷史特質和當代價值,以及這一發展模式對人類未來社會發展所帶來的種種啟示。
一、由“瓷文化叢”構成的城市空間
我認為景德鎮的城市特點是圍繞著“瓷”產生的文化叢而構建的,這是一座圍繞著“瓷”而生存的城市,城市的每一個空間都基本與瓷有關系,在這里除有直接生產陶瓷的手工業工場,還有許多為陶瓷生產和銷售服務的各種行業。而這些行業的生產又是圍繞著“御窯廠”的生產體系所構成的種種形態。
古代景德鎮這座城市圍繞著“瓷文化叢”構成了她自身的空間特點,首先從哲學的價值體系來說,當時的景德鎮屬于鄉土中國的一部分,但又是一座手工業城市,所以一方面它和鄉土中國一樣,具有祖先崇拜和神靈崇拜的特點,除此之外,其還有行業神崇拜構的特點,可以說,在工業革命之前,整個傳統社會都是宗教式的、神話式的。任何一座城市首先都是圍繞著神而建立的,一座城市的合法性在于它是否有神存在。我們到歐洲的城市會發現,任何一座城市都有它的教堂。而古代的景德鎮也一樣,在城市里有不少的廟宇,僅在御窯廠里面就有三座廟,包括了師主廟和風火神廟,這些廟宇還有祠堂構成了景德鎮的神圣空間。而衙門和御窯廠則是她的政治空間,它實際上是一個政治、權利的象征。
那么在景德鎮最重要的還有生產空間,這些空間的構成主要是窯房、坯坊,紅店(彩繪)。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的副業,如柴行,白土行、釉料店,坯刀店,毛筆店、顏料點等等。在宋元以前,景德鎮的陶瓷作坊和窯址分布在方圓五十里的地方,那時候的景德鎮陶瓷生產基本還是處于“亦陶亦農”的狀態,即農忙種田,農閑做陶。直到明代在景德鎮建立官窯以后,陶瓷生產才開始向城區集中,因此,這座城市從一開始就是圍繞著御窯廠而建構的,在明代御器廠(明代的稱呼)只是部分的產品實行官搭民燒,到清代的御窯廠除彩繪部分,其他的生產部分大都由民窯來承擔。因此,當時的官窯和民窯形成了一個既分工又合作的生產體系,而整座城市都是圍繞著這一生產體系來建構的。城市的每個區域都有自己的分工,比如說,當年江家弄、小黃家弄、大黃家弄是當時紅店當時的集散地,彭家弄、羅漢肚是當時高檔窯房和坯房的集散地,再勝弄,麻石弄是瓷行和瓷莊的所在地,黃家洲是補破瓷器的集散地,太白園是一帶賣槎柴的集散地。老人民醫院和筲箕塢一帶,都是普通民窯的集散地。在御窯附近的東門口是畫瓷器高手的居住地,民國時期的珠山八友也基本上是集中在那一帶,這里多少年來一直都是景德鎮的高檔文化區。以上就是的景德鎮構成,它們共同構成了景德鎮的神圣空間、政治空間還有生產空間、商業空間、生活空間,并且相互連系和相互促進。
除此之外,景德鎮的社會結構模式是手藝社會的結構模式。這種結構模式既有鄉土社會的特點,但還有自身與鄉土社會不同的特點。鄉土社會是農民,農民的基本構成主要是血緣和地緣的關系,而且,農民是要和土地綁在一起的,它是不動的,是靜態的,所以是保守的。但是手藝社會則不完全一樣,除有血緣和地緣的關系外,還有業緣的關系。手藝人的特點是流動地,他們會離開土地到遠處需要他們手藝的地方去謀生,所以自古以來,景德鎮就是一座移民的城市。所以這座城市有“五方雜處”,“工匠來四方,器成天下走”的名言。古代。景德鎮的土著并不多,大量都是從周邊省市過來的手藝人和商人。
所以,景德鎮還有一個移民空間,那就是一個個不同分工所形成的行幫組織,這些行幫往往是由血緣和地緣關系組成的,這些組織都有自己的會館,杭邦的許多事務都是在會館里商議的,外地來景德鎮謀生的人,首先是通過會館找到某職的渠道,會館里常常舉行聚會和酬神及拜祖先的活動,所以,會館也是當時景德鎮的一大景觀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這是景德鎮嘉慶年間的地圖,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景德鎮不僅是有官窯,廟宇,會館,商鋪,民居等,還有多條河流的環繞。最重要的河流就是昌江河,在沿河還有很多運瓷器的碼頭。由于官窯的精益求精,構成了景德鎮細致的行業分工,最主要的有成型、燒煉、彩繪、中介商、承包商等部分,而每一個部分都有很多的輔助業,如僅僅圍繞著成型的,就不僅有坯房,還有白土行。釉料店,坯刀店,模型店,碌碌車店等。這些輔助業當年都是有建筑的,現在我們是否可以通過申報遺產,重新清點和尋找這些遺址,即使我們找不到了,但是我們把這些文化整理出來,描述出來也是非常震撼的,對申報也一定會有所幫助的。通過以上的描述,大家還可以看到御窯廠和老城區的空間構成緊密相連,所以我建議可以捆綁在一起申報。
二、圍繞著瓷形成的“文化圈”
所謂的景德鎮“瓷文化圈”,可以看成是此文化的傳播和輻射范圍,其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技藝傳播,一部分是商業傳播,技藝傳播的部分包括對國內各窯口的影響,也包括對世界不同國家陶瓷產業的影響。商業的傳播部分就更廣了,由國內的市場,還有國外的市場。如果說,在宋元時期,景德鎮的瓷器主要還是限于亞洲,到15世紀歐洲的地理大發現以后,景德鎮的瓷器貿易可以說是遍及全球,在世界許多國家重要的博物館里,我們都能看到景德鎮的瓷器。景德鎮的瓷器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和如此崇高的聲譽,和御窯廠有著直接的關系。在宋元時期,尤其是在宋代,中國的瓷窯遍布大江南北,景德鎮只是遍布大江南北的瓷區之一,但是到明清以后,由于官窯在景德鎮的建立,所有的制瓷資源都開始向景德鎮集中,以至于形成了景德鎮一花獨放的局面,而這一局面的形成,與官窯在景德鎮的建立有著直接的關系。
明清以后的景德鎮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瓷文化圈,這個瓷文化圈不僅是波及了周邊的城市和鄉村、沿海地帶,甚至全中國,全世界。雖然說,在很多的沿海的瓷區,如在廣東和福建一代很多的瓷器都是仿景德鎮瓷器,銷往世界的,但是最高檔的仍然在景德鎮,幾乎無一產瓷區可以與其相比。
在19世紀之前,歐亞大陸所有最奢侈的生活用品都來自中國,其不僅僅是我們熟知的絲綢、茶葉和瓷器,包括銅器、鐵器、漆器等生活用品。一位伊朗的學者在他的一本《絲綢之路》的書中指出,在19世紀瑞士還不會造火柴之前,在波斯一帶最流行的火鐮就是來自中國,包括火鉗和銅鏡等,所以說,古代的中國曾是世界手工業工場。然后,景德鎮又是其中的世界性陶瓷手工業工場,而且陶瓷是中國的一大項,所以,景德鎮在中國歷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也是“一帶一路”當中最具特點的陶瓷貿易城市。
我這幾年走遍了世界各國,我到一個地方都要看一下博物館。許多重要的博物館里都有景德鎮的瓷器,尤其是在歐美國家。由此可以看到,當時的景德鎮是一座極具生產能力的城市,其不僅要供應皇帝用瓷、貴族用瓷、老百姓用瓷,還要供應全世界的貴族用瓷。因此,它不僅要能很強的生產力,還必須要有相當的開放性和不斷的創新性,還必須是不斷地吐故納新的。
因此,自古以來,景德鎮就是一座與世界對話的城市,當時傳播到整個世界的,不僅是景德鎮造的瓷器,還包括景德鎮的制瓷技術。記得,我在韓國的一座博物館里面看到一句話挺震撼的:“整個世界的陶瓷歷史就是中國陶瓷技術不斷輸出的歷史。”然后,在這些陶瓷技術不斷輸出的過程中,景德鎮是首當其沖的,它對整個世界的影響是全方位的。
記得,在《青花瓷的故事》這本書里,記載了景德鎮的瓷器是如何影響了歐洲的餐桌禮儀的故事。以前的歐洲人用餐沒有那么講究,餐桌上沒有餐具很少,有些餐具是大家輪流用的。景德鎮的瓷器進去以后,貴族才開始了分餐制,變得文明和衛生起來。另外,瓷器帶來的最全球化影響的,應該是茶葉和咖啡的普及,瓷器是喝茶和咖啡最好的器皿,因為,玻璃杯遇到高溫會碎,金屬杯太燙,只有瓷器是耐高溫,并溫潤不燙手的。所以,咖啡和茶葉真正的普及是在歐洲地理大發現以后,也就是在那時候,歐洲開始大量來中國買瓷器,導致了茶和咖啡的全球化普及。所以,景德鎮的瓷器的出現為全球人們的物質生活的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同時,也造成了很大的文化上的影響力。
歐洲人曾認為,青花瓷是中國人送給歐洲文藝復興的禮物,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中國曾經是歐洲的榜樣之國,歐洲人都知道中國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禮儀之邦,從歐洲到中國路途遙遠,語言不通。但美麗青花瓷上的許多戲曲故事,山水花卉的裝飾,讓外國人了解了中國文化和中國審美。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都留有景德鎮祖先們留下的大量精品,有的瓷器我們是在中國看不到的,因為他們一開始就是為出口而制作的。
記得一次我去美國參觀波士頓博物館,正好在那里舉行一個“中國在十八世紀如何如影響了歐洲”的展覽,在那個展覽會上展出了許多十八世紀歐洲人家庭生活的油畫,通過這些油畫我們看到,當時的歐洲的每個貴族家里面,幾乎都有中國的青花瓷。即使在現在,如果我們去歐美人家做客,許多人家里都還陳設有他們祖先留下的景德鎮明清瓷器,到美國買一個房子,說不定房子還連帶青花瓷一起賣給你。所以,瓷器這個東西不像絲綢、茶葉,一次性就消費了,它是可以傳代的,可以家傳的。可以放在博物館世世代代陳列的,也因為如此,景德鎮的歷史就被陳列到了全世界。我們還需要有這一方面的研究,讓全世界的人對景德鎮的歷史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有時專家的研究會影響評委的,許多評委可能就是根據他們看到的種種資料來對某一申報的遺產下結論的。
三、景德鎮陶瓷生產的運行模式
這么多年來,我一直在研究景德鎮陶瓷生產的模式,這個研究非常重要,其不僅涉及到古代的景德鎮,還可以由此展望景德鎮的未來發展。景德鎮陶瓷生產的模式也是景德鎮人貢獻給世界的一大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古代智慧。
景德鎮陶瓷的生產模式,可以說它是農業文明時期最高效、最完善的手工業生產模式。以前我們一直認為中國是一個農耕文明的國家,所以我們只強調鄉土中國,但是我們沒有認識到,實際上古代的中國是一個農工社會,其不僅有農業,還有非常強大的手工業,所以其不僅是一個鄉土中國,也是一個手藝中國。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沒有手藝中國,就沒有我們的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我們的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輸出的全是中國的手工業產品。其中不僅有景德鎮的陶瓷,還有其他各地方的茶葉、絲綢、鐵器、漆器、木器等。因此古代中國的工業是手工業,而景德鎮又是古代最發達的一座手工業城市。所以早在明代的時候,景德鎮就形成了當時最先進的,全世界第一流的流水作業線,正因為它有最完善的流水作業線,它就構成了景德鎮發達的分工合作制,同時具有非常高效的生產能力。
那么,在這其中,御器廠(明代叫御器廠,清代叫御窯廠)對景德鎮的貢獻是什么?我認為,景德鎮“過手七十二下”是從御器廠開始的。景德鎮在明清官窯建立之前的生產形式幾乎是一個亦陶亦農的家庭小作坊,農閑的時候做陶,農忙的時候種地,但是有了官窯就開始不一樣了,不僅出現了專業化的生產作業線,還出現了擁有眾多勞動力的手工業工場,因為流水作業線的那么多工序需要更多的人來共同完成。這樣的生產形式最初是是從御器廠開始的,當時的御器廠要求不惜工本,不惜時間,精益求精,于是要求每個工匠,終其一生只專精一門技藝,然后大家合作,方能成器。這樣的器物質量不能可以保證質量,也能保證產量。在明代的時候所有的工序都是在御窯廠里完成,所以我們在明代的官窯里,可以看到各種不同分工的作坊。但是到了清代的御窯廠,許多工序開始交給民窯完成,這樣官窯的技術和生產方式也流入到民窯,造成了官民竟市,官民互動的熱烈局面。另外,皇帝派到景德鎮來的督窯官不僅僅是官員也會做很多研究,清代的幾任督窯官都為景德鎮的陶瓷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因此,當時的御窯廠從某種程度來講,是世界上的最先進的陶瓷研究所,其常常將其研究出的高精尖技術和管理模式提供給當時的民窯,才形成了景德鎮最先進,最完善的技術水平和管理體制。
這一生產模式對今天的景德鎮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正因為其是手工業時期最先進的生產方式,所以當今天景德鎮的陶瓷手工藝再次復興時,其又開始凸顯了它旺盛的生命力。
四、結束語
最后,我談一談關于景德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看法。我認為景德鎮的歷史是復雜的,包括御窯廠,重要的是你要站在什么位置和角度去看它。我覺得,我們應該站在景德鎮的當下去思考景德鎮的過去與未來。然后用全球化的視野,在景德鎮看世界,也可以在世界看景德鎮。我們不要在景德鎮只看景德鎮,在世界只看世界,一定要結合起來看。然后還要有一個“文化自覺”的理念,所謂的“文化自覺”,就是要講清楚景德鎮文化的來龍去脈,趁著申報遺產把景德鎮以前沒有講清楚的問題努力地講清楚,我認為非常重要,因為只有我們從“文化自覺”的角度,充分的了解了景德鎮的文化歷史,我們才可以做到“文化自信”,才可以更好的在國際上去講述景德鎮,從而推動景德鎮的發展。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遺產資源化的觀點,要把景德鎮的遺產變成可視性、可感性、可體驗性的人文環境。營造一個既傳統又具有高科技以及未來感的文明城市。我想,這就是世界未來的趨勢。那么,最終帶動的是什么呢?最終帶動的是景德鎮的經濟文化的發展,最終的目標還是要提高景德鎮人的生活質量及幸福感最后造福一方,進而通過景德鎮的模式為中國的道路選擇提供一個新的可能性。
當前,整個人類社會又面臨一場像農業社會邁向工業社會一樣的大的社會轉型,互聯網,3D打印,工業4.0,新能源等的出現,預示整個世界會進入一個新的時代,這就是生態文明的時代。當人類社會進入生態文明時代的時候我們景德鎮人能做些什么,我們的手工藝加生態,手工藝加高科技,手工藝加時尚,能不能成為一種新的發展模式,成為中國式文藝復興的先鋒,成為促進中國成為最先進入生態文明國家的一股力量之一。2、3百年以來,歐洲之所以發達,就是因為它率先從農業文明進入到工業文明,因此而掌握了世界的話語權。要是我們中國成為可以率先進入生態社會的國家,我們就可以掌握世界的話語權和發展權。當然這樣的話講的有點大。但我覺得這樣的趨勢正在呈現,習主席目前所推動的三個方向對于景德鎮都是有幫助的:第一點,傳承優秀文化;第二,生態就是生產力,第三,一帶一路。這三點都和景德鎮緊密結合,所以,我覺今天這一會議,不僅是在討論景德鎮的申遺,同時也是在討論如何構建景德鎮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