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一幫藝術家參加“民族情,邊疆行———廣東藝術家新疆采風”活動,參加者有畫油畫的,也有畫國畫的。新疆大美,色彩斑斕,畫油畫的比畫國畫的優勢明顯。想想也是,你國畫怎么畫沙漠?怎么畫雪山?怎么畫少數民族?怎么畫哈密瓜?怎么畫白樺樹?
有畫國畫的老早就不服氣,你說不好畫,他偏畫給你看。黃胄畫維吾爾族人物是出了名的。哈密瓜也有人畫。雪山?還有人創了“冰雪畫派”呢。可惜,這些畫的似乎都不是國畫。畫是可以畫,只是畫出來沒有國畫的味道,沒有國畫的感覺。活動途中,我給朋友發短信談及新疆風景時說:美則美矣,惜無古意。國畫,還是講究“古意”。
古代中國人畫雪山還是有一手的,那就是留白。說白了,這“有一手”,實際上就是“沒這一手”。較典型者,為清代新羅山人的《天山積雪圖》,畫積雪,直接留白拉倒。畫油畫的,則會照顧到許多光影。白雪,在畫油畫的看來,絕非一片“白雪雪”,它顏色極為豐富、復雜。
現在畫國畫的,無所不能。天上飛的小鳥、飛機,地上跑的牲畜、坦克,水里游的鳊魚、潛艇……什么畫不出來?可惜都不是中國畫。新羅山人的大面積留白,啥都沒有,卻“很中國”。真是奇怪。
在有些人看來,油畫之所以比國畫厲害,就是油畫無所不能,什么都可以入畫,而最后畫出來的,還是油畫!有人說這是因為油畫的寫實能力強。不盡然。畫根胡子,國畫的毛筆輕輕一拉,就絕對比油畫筆擦來擦去要效果明顯得多。
某些題材,國畫畫起來,天然具有國畫味道,如蘭花、松樹、梅花之類。但這些題材很少。國畫題材明顯比油畫狹窄。國畫對“入畫”二字極為講究,數千年來國人為此沾沾自喜,后被康有為等激烈批判。在很多人看來,過于講究“入畫”,未免作繭自縛,妨礙藝術發展。自嶺南畫派出,天下遂不復有不能“入畫”之物。許多人將此看做國畫的進步。遺憾的是,如前所述,近百年過去了,我們的國畫未曾見得有乜進步,相反,發展到今天,竟是“國”將不“國”了。
當然,你也可以說:“國”將不“國”又如何?死守“國”性,保守!令人費解的是,偏偏是這部分人,卻到處提倡“油畫民族化”。但你和他說我們已經有足以代表我們民族的國畫了,他偏偏又到處提:國畫要現代化!何謂現代化?是國際化嗎?是油畫化嗎?那為何油畫又要“民族化”?油畫要民族化,國畫要現代化,一提不同意見,就說你食古不化。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