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地說,美術館有六大基本職能,它們分別是收藏、研究、展覽、陳列、推廣和教育。藝術品的展示只是美術館一系列職能中的一個方面,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無論是在普通民眾對于美術館職能的認識上,還是一部分美術館的辦館觀念上,突出的主要是展覽這一個方面,而如果僅把美術館當作展覽館使用,這樣將有悖于美術館在歷史中多樣化的文化功能。
我們考察美術館的歷史就可以知道,在西方,19世紀以前,已經存在專門收藏和陳列美術作品的博物館。20世紀初才產生新的概念——美術博物館,而美術館的叫法是從日文翻譯過來的,這使很多人產生了錯誤的認識。其實,在1986年全國美術館工作會議上,文化部已經頒發了《美術館工作暫行條例》的通知,并明確指出,美術館是造型藝術博物館,是具有收藏美術精品、向群眾進行審美教育、組織學術研究、開展國際文化交流等多種職能的國家美術事業機構。不過,真正使這一條例的精神得以全面實行還是在90年代中期以后。這一方面是因為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美術館日益加強了與國外的聯系,進而接受了先進的辦館理念;另一方面是國家與地方的綜合實力不斷加強。
深圳美術館建館35周年了, 30多年來,深圳美術館的歷屆領導在嚴重缺乏收藏資金的情況下,不斷地動腦子、想辦法,收藏了一大批藝術精品,從而為繁榮深圳美術事業和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盡了一份力,因此是值得我們永遠贊頌的。 對一座美術館或博物館而言,收藏是它所有職能中不可忽視的一項工作,而藏品的數量和質量又會直接影響到它的業務水平和社會效益。世界上著名的美術館能夠在國際上具有影響力,不僅是它們的設施先進、服務與學術水平的一流,更重要的是在于他們藏品的豐厚。
深圳美術館的前身是深圳展覽館,郭沫若先生曾手書題名。1976年開館時,該館舉辦了“文革”后廣東省首次大型美術作品展——“廣東省美術作品展”,隨后又舉辦了“北京榮寶齋木版水印暨書畫原作展”,展覽共展出包括李可染、吳作人、蔣兆和、李苦禪等人在內的260多件作品。時任展覽館館長的雷子源先生,借著一系列展覽的契機,為深圳美術館收藏了一批價值相當高的傳統中國畫精品。此外,還對李苦禪、蔣兆和、朱屺瞻、程十發、吳冠中等老一輩著名畫家進行了繪畫技法錄像,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影像資料,因此非常具有歷史意義。
1981年,深圳博雅畫廊成立后,館長雷子源與副館長張金能主要在博雅畫廊抓經營,而深圳展覽館的日常展覽活動則由時任副館長的郭炳安主持。伴隨著不斷引進和策劃舉辦一系列的大型展覽,深圳展覽館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并取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和社會影響力。在這個基礎上,1985年,郭炳安館長策劃并組織舉辦了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深圳美術節”。也是在這一年,深圳展覽館邀請關山月、吳冠中、劉勃舒、程十發、周思聰等中青年畫家到深圳參加展覽和進行學術交流活動,不但為深圳美術館收藏了一大批作品,也在學術界受到了廣泛的好評。
裴建華館長到深圳美術館主持工作,次年7月19日,深圳展覽館正式更名為“深圳美術館”,李可染先生為美術館手書館名。在新的歷史階段,深圳美術館在繼續策劃舉辦國內知名畫家的展覽的同時,還不斷加強與港澳及海外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中外藝術交流 “平臺” 的作用也逐漸顯現出來。從收藏上看,裴建華館長帶領的工作班子,不僅繼續收藏老一輩的中國畫家的藝術精品,而且開始關注其它門類的藝術作品,如水彩畫、水粉畫、版畫等。具體地說,一方面分別在1998年和1999年策劃舉辦了“98全國中青年水彩畫家作品提名展”與“99中青年工筆畫家作品提名展”,另一方面還承辦了“第六屆全國水彩、水粉畫展”與“第十二屆全國版畫展”等畫展,這樣也為深圳美術館收藏開辟了新的方向。
王小明館長上任后,繼承了深圳美術館以往的收藏傳統,不過,在注重收藏以上各種門類的優秀藝術作品的同時,她及廣大工作人員還把目光轉向了中國當代油畫,其具體做法是,結合一系列展覽,如“觀念的圖像——2002中國當代油畫邀請展”、 “圖像的圖像——2003中國當代油畫邀請展”、“居住在成都——2004中國當代架上藝術(油畫)邀請展”、“緣分的天空——2005中國當代架上藝術(油畫)邀請展”等等,收藏了80多件當代油畫作品。在這過程中,還得到了深圳文藝發展基金的大力支持。此外,深圳美術館還通過舉辦本土藝術展覽的方式收藏了一大批本土藝術家創作的作品。這也在新的層面上豐富了深圳美術館的收藏。
2006年以來,宋玉明館長通過舉辦系列優秀國內展事以及深圳本土藝術家個展、群展,收藏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其中,通過“中國當代水印版畫展”的舉辦,使得美術館完成了中國現代水印版畫收藏序列,絕大部分重要的水印版畫家都將他們的代表作留在了深圳美術館。此外,近年加強了對深圳本土藝術的關注力度,在舉辦大量優秀藝術家個展和群展的基礎上,也逐漸完善深圳本土藝術的收藏序列。
總之,深圳美術館的現有收藏是幾任領導與廣大工作人員共同努力的結果,歷史將會記住他們的功勞與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