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玉先生:畫是真跡。
---------------------參照《參加倫敦中國藝術(shù)國際展覽會出品圖說》書畫部分
蔥玉先生:趙佶,徽宗,他即好收藏歷代法書名畫,自己也是“妙體眾形,兼?zhèn)淞?rdquo;的畫家。《畫繼》稱其獨于翎毛尤為注意,多以生漆點睛,幾欲活動。又嘗大集天下名手,以興畫學,按照科舉的方式下題取士,流傳下很多的故事,使北宋末期的畫學,被稱為我國繪畫史上燦爛的一頁。故宮博物院藏品中,人物則有《文會圖》,山水則有《溪山秋色圖》,花卉翎毛則有《臘梅山禽圖》和《池塘晚秋圖》,都是給我們印象很深的作品。其中最可注意的是《池塘晚秋圖》,這是畫在一幅紙上的長卷,這紙似乎是曾經(jīng)上過粉的粉箋,它的筆墨風格,和其他作品迥然不同,與同樣是花鳥畫的《臘梅山禽圖》幾乎像出自二手。從鑒定上來說,很可能工細的一路,是出自畫院供奉的代筆,而經(jīng)他題識的。但是相對的《池塘晚秋圖》,既不同于那些具有院畫特征的作品,那么認為作為藝術(shù)家的趙佶親筆,是具有相當理由了。(徐邦達《宋徽宗趙佶親筆與代筆的考辨》沿襲此觀點1979年第一期《故宮博物院院刊》)從藝術(shù)上講,即使果然如此,也并不因此而減低了它們的藝術(shù)價值的。《池塘晚秋圖》是提供了重要問題的作品之一,我們也就不能輕輕地看待了。
------------------《文物參考資料》一九五五年第七期
謝稚柳先生:···但是,如他的《竹禽》和《柳鴨蘆雁。這二圖,是同一的性格,與其他畫本的格調(diào),似是兩回事,看來有一些非常工細的花鳥,與趙佶的關(guān)系是可以獻疑的。···
---------《宋徽宗<聽琴圖>和他的真筆問題》-《文物參考資料》1957年03期
朱紹良
解讀:
趙佶擅長花鳥畫是在學習吳元瑜基礎(chǔ)上,而上朔崔白,兼有徐熙一派的特點。當然并非只學一家一路,又兼愛黃家父子的用色,使兩者達到一體的“富貴”境,而“妙體眾形,兼?zhèn)淞?rdquo;(鄧椿《畫繼》卷一)。徽宗還親自指導(dǎo)畫院學生,以王希孟最為突出;并親自為畫院師生出題目,加以考核評定。旨曰“凡孔雀升墩,必先左腳。卿等所圖,俱先右腳,驗之信然。羣工遂服其格物之精。”(湯垕《畫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