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易格的繪畫充滿了生活中尋常無奇的事物:一個普通的水桶,一張在幾十年前就已經過時得不行的沙發,一座失去光澤又沾滿了污垢的浴缸。在空無一人的室內中,這些物體卻扮演了主角,孤獨地存在于空曠的房間內。很巧妙的,這些物體與周邊的環境似乎有一種親密關系,讓人不知不覺中觸發了某種很私密的記憶??赡苁峭甑囊欢瓮?,或是曾經夢到過的一個情景。剎那間,這些沒有生命的物體產生了故事性,誕生出一種莊嚴,孤獨中帶有悲劇性的神秘感。
宋易格的作品靈感來源于自然、生活的細節,以及個體面對情感、人物關系、歷史等人性主題時的深刻體會和關懷。 80后的宋易格,有著漂泊的成長經歷,矛盾的情感選擇讓其具有雙重視角。宋易格跟我們所有人一起,體會了當代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變換。當浮華和卡通主義盛行于同齡藝術家,宋易格卻選擇忠于自我的情感,她獨特的視角落于“中心”之外, 她對童年懷舊,對傳統意義進行結構與重建,對死亡、對渺小的個人力量感到無奈。 作品中,宋易格利落的線條鎮定冷靜,直指人心,于是藝術家帶動觀者的情緒,將這些感覺變幻成作品中那一攤攤濃郁的,化不開的色彩,從而實現了某種自我解脫。
展覽中許多作品都是有關內在情緒與外界之間的創作:宋易格描繪空間中的種種靜物,并透過它們打開了關閉我們思考,記憶和夢想的不同扇門。
室內靜物《圣誕》,令人聯想到意大利超現實畫派藝術家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 1888 – 1978)1920年代中期所作《村莊內的家具》 (Mobili nella Valle)系列作品。這段期間基里科住在巴黎,有天下午他出門散步,無意間看到一家賣二手貨的家具店??吹竭@些沙發,床鋪,躺椅從溫暖的家中被轉移到路旁的商店,忽然間觸發了他最深的記憶,這個記憶追溯到童年時代。在基里科的畫中,這些家具以一種戲劇化的方式呈現在希臘羅馬式的風景中。構成了內在與外在明顯的對比。《圣誕》展現的是一棵看來仍欣欣向榮的耶誕樹,但是樹上卻連一個裝飾都沒有,伴隨著一張沒有人坐的舊沙發。這是藝術家來自童年的回憶,紀念離去的親人;畫作中也體現出上世紀法國哲學家巴雪拉(Gaston Bachelard, 1884 – 1962)對生活空間的詮釋——房屋是想象空間的避難所。
另一幅作品《浴缸》則是藝術家日常生活的體驗和欲望的映射。浴缸是靈感的源泉,西洋繪畫中含有浴缸的畫最著名的要算是法國藝術家大衛(Jacques-Louis David) 1793年所繪的《馬拉之死》 (The Death of Marat)。除扮演了暗殺事件的背景,浴缸在藝術史中常常被影射為墓穴。死亡的陰影其實和基里科提到的童年記憶有很直接的關系。任何記憶都牽涉到時光的飄逝,物體的凋謝衰退,直到生命的終點。然而,宋易格的淺綠色《浴缸?一》所要表達的并不如《圣誕》那么直接,它不帶有傷感的情緒,也沒有藝術史中沉重的死亡象征意味。然而,她將一個日常生活的物品赤裸裸地搬到畫布上,強迫你去面對它,好比一個藝術陷阱來捕捉特殊的一種情緒或是過去某一段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