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絲綢之路的出現亦是如此。絲綢之路作為古代連接東西方的商道,是古代中國與其他國家、地區、民族之間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互相交往的產物,是東西方文明相互撞擊的結果。

中國是古代絲綢之路起點國家,無論陸上絲綢之路還是海上絲綢之路都是如此。自古以來,東西文化沿著多條路線頻頻交流,“絲綢之路”儼然已成為以中國為主體的中外關系的代名詞。而東西方文化也在一次次交流中碰撞出了絢麗的花朵。
當絲綢之路遭遇中西文化的碰撞將擦出怎樣的火花?為了深入了解絲綢之路對中西文化交流和發展的影響,中國文物網分別采訪了來自奧地利的陶瓷藝術家佩特拉?林登鮑爾和來自中國的陶瓷藝術家姜曉燕。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奧地利陶瓷藝術家佩特拉?林登鮑爾
對于“絲綢之路”,兩位陶藝家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在奧地利陶瓷藝術家佩特拉?林登鮑爾看來,“每一個歐洲人都會為成為絲綢之路中的一員而感到驕傲。”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中國陶瓷藝術家姜曉燕
而在中國陶瓷藝術家姜曉燕看來,絲綢之路更多地傳達了一種創新精神。她表示“對于當代陶瓷藝術來說,我覺得創新特別重要,傳統的藝術積淀我們都可以借鑒,因為它是非常豐富的財富。當然陶瓷還有自己豐富的語言形式,比如各種泥巴、釉料等,我覺得創新是一定要做的,不然就稱不上是當代的陶瓷藝術。”
絲綢之路的繁榮是一種雙向的文化饋贈,而這種文化的交互體現在藝術創作中便是藝術家之間靈魂的碰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姜曉燕作品
姜曉燕表示“我的創作源于我的生活,我讀過的書,走過的路……生活里的每一件事都可以成為我的創作來源。”她認為藝術創作沒有理念可言,藝術就是如何表達自己,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可以作為藝術表現的主題。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佩特拉?林登鮑爾作品
而佩特拉?林登鮑爾在陶瓷創作過程中,更傾向于與原材料建立一種內在的聯系,在她看來,泥土也是有生命力的,用她自己的話來說“我想要和我的原材料一起工作并且建立一種聯系,并不僅僅是用原材料來達到我腦中所想像的樣子。”這與姜曉燕所說的“陶瓷也有自己的語言”實際上是一致的。
絲綢之路對于加強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促進多元文化共生共榮意義重大。作為路,作為交通線,它成為沿途各國、各個民族進行各種交流的載體,在今天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世界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的背景下,絲綢之路的發展將促進中西方文化的交流開出更為綺麗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