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熱是文化發展繁榮的具體表現
近年來隨著文化事業的快速發展,我國的民間收藏日益蓬勃,各種民間收藏活動陸續開展,每次都能吸引大批藏界人士云集。在孫欣看來,“越來越多的人熱愛收藏是國人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一種表現。特別是近幾年來媒體對收藏家的關注與報道,使得收藏熱一浪高過一浪,這總體來說是我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一種表現。然而,熱的背后問題也隨之出現。孫欣表示,根據全國人大《文物保護法》檢查小組開展的全國文物保護法大檢查,及其新聞發布會上公布的數字,由于經濟開發速度過快,高速鐵路公路建設四處開花,以及盜墓猖獗,導致一些未被發現的文物陸續出現并流入市場,使得不法分子有機可乘。對于這些文物,孫欣坦言,無非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被藏家收藏和保護起來,另一種就是有少部分被走私出境。
那么對于那些被藏家購買和保護起來的文物,其真假應該由誰來認定呢?這就帶來了一個新問題,談到文物藝術品鑒定,孫欣建議廣大藏家首先要了解鑒定的概念是什么。在他看來,所謂鑒定是由一個特定的機構或部門對被鑒器物進行鑒定、論證和分析,或者是由專業機構委托鑒定、取證,由此得出的結論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然而現在,無論是投資還是收藏,大家都存在一個概念混淆的問題。
誰才有真正的鑒定資格?
孫欣稱,目前文物藝術品鑒定五花八門、種類繁多,市場的繁榮讓有些“偽專家”渾水摸魚。對現在市場上出現的鑒定機構以及人員構成,他歸納如下:
第一是學術機構,比如說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國家學術鑒定委員會,他們主要對國家的、館內的、考古的文物進行鑒定、判斷,目的是更好地保護和研究文物,屬于學術鑒定。
第二是行政鑒定,指國家行政機構所屬的一些部門,如過去的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但現在這個機構由于一些原因已經被取消了資格。
第三是市場鑒定,比方說在工商局登記的拍賣公司、鑒定中心,他們目前也在做著一些面向市場的鑒定服務。
第四是個人鑒定,例如畫家們的遺孀及其后代,會對其遺作進行判斷、鑒定。
目前社會上,擁有鑒定權利的只有以上四種。
偽專家渾水摸魚
然而,在金錢和利益的誘惑下,有個別機構和個人利用藏家迫切需要了解所藏文物真假與價值的心理,打著‘鑒定師’ 的旗號提供鑒定服務,這導致偽專家充斥市場,鑒定服務混亂無序,收藏市場遭遇發展瓶頸。孫欣表示,解決這一問題,不能忽視誰才具有真正的鑒定資格。孫欣稱,勞動人事保障部曾在2006年推出一個職業藝術品鑒定職業資格培訓,經過培訓的人方才具有文物藝術品鑒定的就業和執業資格。除此之外,原來在行政部門和文博系統工作的研究員、副研究員等有學術職稱的專家,從鑒定這個概念來講,他們僅屬于研究系列,學術系列。從法律角度上來講,此類專家沒有權利對社會、對市場上的文物的真偽作出鑒定。對于收藏者而言,把這些概念厘清,明確誰有鑒定權力是很重要的。
建立制度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