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術品的供求關系現狀如何?藝術品的定價機制和退出機制是否合理?藝術品的投資構成發生了哪些變化?在文博會期間舉辦的文化藝術品交易論壇上,中國藝術品市場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著名藝術品市場研究專家西沐認為,認識中國文化藝術品市場的底層結構,是分析和解決一切交易問題的基礎。
藝術品市場供過于求
西沐認為,中國藝術品市場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供給市場過度市場化,而需求市場不夠市場化。簡言之,就是供過于求。
“文化市場、拍賣會、畫廊里積壓著大量的藝術品,與此同時,藝術品的生產者還在大量生產。”西沐說,藝術品的生產創作隊伍過于龐大,達到了幾百萬,而這個隊伍的素質又參差不齊。“藝術品生產創造者包括真正的藝術家、畫家、美術愛好者和美術工作者,然而市場上的藝術品,絕大多數是由美術工作者和美術愛好者創作的。”
私下交易和禮品交易毒害市場
藝術品市場包括以畫廊為主體的一級市場和以拍賣市場為主體的二級市場,西沐認為,近年來二者的關系嚴重扭曲,二級市場壓倒了一級市場。
除了一、二級市場交易,私下交易已經占據中國藝術品交易總交易額的一半多,然而由于私下交易不方便統計、分析,一些相關研究或者官方數據很難將其納入研究范圍。
另外,在發達國家,藝術品市場屬于另類投資市場,與一般的商品投資市場有很大的區別。而在中國,藝術品市場交易量的6成多是用來送禮的,藝術品被嚴重商業化。
市場交易形成“堰塞湖”
西沐說,當前我國的藝術品價格機制和退出機制,都不甚合理。“對中國藝術品市場來講,正常的定價機制是價值決定價格,學術地位決定市場地位。然而在實際運行中卻形成了倒逼機制,也就是價格決定價值,市場地位決定學術地位。”
此外,西沐認為,藝術品終端消費群體的培育也存在很大問題。藝術品大多漂浮在市場中間環節,遠遠沒有到達終端消費,形成了“堰塞湖”。由于藝術品懸浮在流通環節,沒到消費者手中,文化藝術品市場非常脆弱,抵御風險的能力很差。
藝術品投資正在金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