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副省長張廣智談當地文物保護
應河南省文化廳邀請,早報記者跟隨上海新聞采訪組前往鄭州、洛陽、開封、安陽等處采訪,了解當地籌備第14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河南文化周”的進展情況。而在對紅旗渠、中國文字博物館以及河南文化藝術中心等實地采訪之后,河南深厚悠久的中原文化以及這兩年的文化建設成就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昨天,河南省副省長張廣智會見了上海記者,在談到河南著力于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時,他表示首先要把文化保護的工作做好,只有保護傳承做好了,文化才能有發展有創新。
華夏文明和世界文明對話
河南省副省長張廣智介紹,國務院在給河南明確中原經濟區的5個戰略定位時,有一條就是定位“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除了河南,其他經濟區基本都沒有文化方面的定位。而這個定位,不叫中原文明,不叫中州文明,而是叫華夏歷史文明。
事實上,河南的文化優勢確實是其他區域很難比擬的。在中國的八大古都之中,四大古都在河南,其中包括九朝古都洛陽和七朝古都開封。夏商周三代也基本都在河南地區活動。河南的文化資源非常豐富,有國家文物189處,非物質文化遺產6000多個。
對于“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這個定位,張廣智表示,他們正在邊干邊破題之中,但有一個共識是,首先要把傳承工作做好,把地下地上不可移動的文物進行有效的保護,只有保護好才有傳承的基礎。其次,就是要盡量通過各種措施,挖掘中華民族各種精華,河南省這兩年創作了豫劇《程嬰救孤》、《蘇武牧羊》,都是關于“忠孝義”的中華文明,加之影視創作等方面,都頗有建樹。
在談到如何讓華夏文明走向世界時,張廣智表示要讓華夏文明和世界文明有對話,比如參與上海國際藝術節,又比如過幾天將要舉行的嵩山論壇。而豫劇《程嬰救孤》也去了美國百老匯演出。不過,在走向世界宣傳華夏文明這件事上,很多事情仍然做得還不夠。他們正在著手編制華夏文明創新區的規劃,如果做到了就是對全國人民的貢獻。
文物保護不是封閉的
作為全國重要的文物大省,河南的地下文物全國第一,地上文物全國第二,但在高速的經濟和城市發展中,文物保護和經濟發展難免存在矛盾。2002年,洛陽天子駕六博物館的文物出土于洛陽老城的最市中心,周邊鬧市都是周王城遺址所在地,有各種陪葬坑遺跡三百多處。但當地政府在“天子駕六”出土后,及時調整設計方案,中止了原有的廣場建設計劃,就地建設了這個原址博物館。
對于這樣具保護意識的行為,張廣智表示,他們會盡力處理好文物保護和城市建設的關系、處理好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文物是祖宗留給我們的東西,誰都沒有權利去破壞。我們現在警惕性很高,寧愿損失當前利益,也不會破壞文物。”他同時表示,文物保護不是河南一個省的事情,是全中國的事情,“文物意識如果在河南淡漠了,在全國就是更嚴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