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敏君藝術作品顯著的風格標志是張大嘴笑的重復,他說人在笑的時候最空洞最無情。
作為“玩世現實主義”的代表畫家之一,岳敏君的繪畫、雕塑和裝置作品中總是以整齊劃一的大笑面孔為標志,其已經成為當下流行的視覺符號。
而此次“中國新疆首屆當代藝術雙年展”眾多藝術展品中,岳敏君創作的雕塑作品《石生像》,引發很多新疆民眾的興趣和好奇。8月28日上午,岳敏君做客新疆藝術中心,在兩個小時的時間里,他與藝術愛好者一同分享多年藝術創作中的心得、體會。
“人們總是愿意接受我有趣的人物形象”
1990年代初,岳敏君就在畫布上塑造了一個有夸張意味的“自我形象”,這個“我”開口大笑,緊閉雙眼,動作夸張,但卻充滿自信。近年來,這一形象蔓延到其雕塑和版畫領域里。如今,閉眼大笑的“我”面孔成為岳敏君藝術創作的標志符號。
岳敏君的作品一直以來都是以“我”面孔為中心,表現當今社會的幽默感和風趣性。對此,岳敏君說:“我的作品并不是為了再現一個人物的某種視覺的現象。我心里確實有一種形象,這種形象就像傳統的連環畫。”他以《丁丁歷險記》為例,“就像丁丁那個漫畫角色,我能不能夠畫一個人物,把我要說的話通過這個人物傳達出來,這才是關鍵。”
然而,總是以一個藝術形象出現在人們眼前,這也讓岳敏君飽受質疑,對此,他解釋說:“這確實和我們熟悉的各種藝術觀念相沖突,過去的要求是需要用不同的人物形象貫穿自己的藝術生命。但是,這個要求不能打破嗎?一個藝術家就要有一種和過去傳統的、已知的藝術現象作斗爭的勇氣。”
其實,岳敏君在藝術創作中創造了很多不同的形象,但了解的人很少,“人們總是愿意接受我有趣的人物形象,而不愿意看到我對其他藝術語言風格的探索,這可能是一種習慣,所有人都愿意去看按自己邏輯的東西,而不是藝術家的。”岳敏君如是說。
從直覺的角度欣賞作品比學術的角度更有意思”
近年,岳敏君逐漸從藝術圈走紅至民間,很多普通民眾都認識了他創作的閉著眼大笑的光頭中國人“我”形象。講座中,岳敏君對他的作品進行自我解讀:"我"不是成長在這樣的一個環境里,而是恰巧出現在這里。"我"眼睛總是緊閉的,外界發生的事對于"我"來說并不重要。某種自戀、自信、熟識一切而無睹的"我"占據著世界的中心。”這似乎很難理解,岳敏君接著說:"我"沒有具體的社會身份,我試圖通過這樣一個形象反映我們的生活、反映我們的生存環境。”
然后,岳敏君話鋒一轉:“習慣帶給我們的一種欣賞藝術方式,就是以"我不懂"來拒絕自己的感受。對于視覺藝術,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認識,看作品的時候,問問自己是什么感覺,是什么打動了我,從直覺的角度欣賞作品比學術的角度有意思。”當然,“如果更感興趣,想了解更多,再從學術角度了解也不遲。”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岳敏君第一次來新疆,講座中,岳敏君表示自己對新疆“很有感覺”。一是品嘗了純正的新疆瓜果,二是,午時陽光斑駁的吐魯番葡萄溝帶給他很強烈的視覺震撼。他表示:“我希望有機會能來新疆藝術中心開個人展。”
至于自己以后是否來畫新疆,岳敏君說:“創作是我的事,感覺到了自然就畫了,誰也干涉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