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灣偏居嶺南一隅,對于地大物博的中華大地而言,石灣陶塑長期以來不太進入主流藝術圈的視野,但也正因為其所處的地理位置的相對偏狹和獨立,造就了生活在這里的世世代代以陶藝為生的人,形成了獨有的審美和創作品位,這種品位不因世事變遷而隨波逐流,不因風云變幻而人云亦云,它頑強地固守著中國傳統雕塑的美學原則,忠臣義士、才子佳人、文官武將、村夫野老,每個人物都訴說著關于忠孝仁義信禮智廉恥勇的故事。在信息全球化、藝術國際化的今天,重新以劉傳這位“世紀老人”作為研究范本研究、透視石灣陶塑或許對于重新認識中國傳統雕塑乃至中國傳統文化有溯本清源的意義。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1978年創作《圣德羅漢》
在中國陶瓷雕塑史上,劉傳個人風格獨特,藝術理論影響深遠,以劉傳為代表的老一代陶藝家繼承了潘玉書等名師巧匠的傳統,又能另辟蹊徑地創造了“劉傳體系”。新中國成立后,在劉傳的教導和影響下,石灣陶塑的百花園出現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才。他總結的系統化藝術理論至今仍然深遠地影響著中國雕塑美術理論以及石灣陶塑創作,他把幾百年來的石灣藝術經驗總結為一整套系統化的美學理論,將石灣陶塑技藝精髓給予廣泛傳播而留于后人,使石灣陶藝享譽海內外。在廣東石灣陶塑史上,劉傳是承前啟后的一代宗師,他的藝術成就是石灣陶塑藝術的一大高峰。
劉傳在石灣陶塑史上的地位不僅在于他7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留下的四五千件陶藝作品,更在于他是首位對幾百年的石灣陶塑藝術進行系統理論總結的第一人。他把石灣陶藝的創作、技藝與美學理念結合起來,把民間優秀技藝從傳統工藝提高到藝術的高度,把幾百年以來流傳下來的石灣陶藝從民間藝術提升到國家雕塑藝術的范疇。他還對石灣陶藝第一次進行了理論性的探索和總結,得到了國家最高學府的肯定。1961年10月,劉傳應中央美術學院的邀請,在中央美術學院講學,在講學中他把這套理論貫穿在課堂之上;使得石灣陶塑藝術理論有了系統性和可操性。之后,講學內容被整理成文收入《美術》1962年第3期和《形象的探索》一書中。1981年,劉傳在“廣東省工藝美術產品評比暨學術交流大會”上作了題為《論傳神》的學術報告。1982年,他的學術論文《源自生活,貴在傳神》一文刊載在《中國工藝美術》創刊號上。
劉傳的藝術理論總體來說分為兩個方面
一是藝術思想方面,也可總結為辯證統一的藝術創作美學,辯證統一性分為六大點:即“宜起不宜止與宜藏不宜露”、“丑而不陋與奇而不怪”、“十濁一清與十清一濁”、“寫實與夸張”、“典型性與深廣度”、“內靜則外動與外靜則內動”。“宜起不宜止,宜藏不宜露”,主張著重描寫情節的發展高峰,給觀眾以再創造的余地,使欣賞者能夠隨著故事發展而聯想,從追索性的聯想中不斷享受藝術所給予的美感。在形象塑造方面,他提出“十濁一清、十清一濁”、“丑而不陋、奇而不怪”,主張辯證地處理“十濁一清”與“十清一濁”、“有的放矢”和“適可而止”、“內靜則外動”與“外靜則內動”等對立統一關系,提出了不重趨時美而重真善美的藝術創作精髓。
二是藝術技法方面,分為八大點:即“藝術創作中的構思活動”、“觀察在創作中的作用”、“人物面相十字法則”、“平扁直與圓彎凸”、“運用錯覺是藝術的需要”、“從規律中尋找不規律”、“用釉原則”、“衣紋表現要配合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題”等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人物面相十字法則之長眉羅漢
劉傳大師這些獨到的藝術理論總結,將藝術思想與藝術技法的結合,使石灣陶塑的藝術理論有了可實操性和系統性,把石灣陶塑從民間藝術的層面升華到美術理論研究的范疇,代表了石灣歷代陶藝的創作核心,并得到了國家最高美術教育機構的肯定,開創了石灣陶藝理論研究的先河。他的藝術理論總結不僅是石灣陶塑藝術的理論瑰寶,也是中國陶塑藝術理論的寶貴財富。
在石灣陶塑史上,劉傳是承前啟后的一代宗師,他的藝術成就是石灣陶塑藝術的一大高峰。劉傳早在民國時期就享譽石灣,他創作的陶藝佳作逾以千記,其中不少被海內外有影響的博物館和知名鑒賞家收藏。其作品曾在《人民日報》、《人民畫報》、《美術》、《連環畫報》等刊載介紹,且參與國家對外文化交流,飲譽海內外。20世紀30年代他的《李鐵拐》、《瘦骨仙》、《芭蕉羅漢》等就被選送到倫敦世界博覽會,并獲得很高的評價,《棄官尋母》、《東坡賞硯》、《行吟澤畔》、《關漢卿》、《魯迅》等都是廣為傳頌的佳作。
劉傳大師是石灣陶塑界最受敬重的一位前輩,弟子們多恭稱為“劉師傅”,在風云變幻、波瀾壯闊的二十世紀,石灣陶塑經歷了輝煌與夢想的黃金時期,劉傳大師的人生正好跨越了將近整個二十世紀,這是一個需要巨人又產生了巨人的時代,劉傳大師堪稱為“世紀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