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5000年華夏文明的重要符號。李頎有詩云:“銅爐華燭燭增輝,初彈淥水后楚妃”;歐陽修贊嘆:“壯士亦何為,素絲悲青銅”;秦觀詞中述:“金谷俊游,銅駝巷陌,新晴細履平沙”……銅爐、銅鏡、銅駝,銅之紋飾、銅之銘文,一段“銅文化”囊括了悠悠千年歷史之精華。而在千年古城紹興,這一自古盛產銅錫之地,至今仍留存著一門與“銅”相連的技藝——銅雕。
為感受這門傳統技藝,記者來到紹興城北蕺山腳下的書圣故里。在筆架橋27號,一幢白墻黑瓦的二層小樓便是由民間銅雕藝人設立的紹興銅雕展示館。
館前立著一尊一人高的青銅雕像,兩手交叉,捋著胡子。此時,與雕像一般樣貌的老人迎了出來,理了理一頭長發,中氣十足地說:“你看,像不像,我照著自己樣子做的。”這個精神頭十足的白發老人,便是剛獲“國際民間工藝美術家”頭銜的“紹興銅雕”代表性傳承人趙秀林。
“叮叮當當”間,承襲家學
走進銅雕館,白銅、黃銅、紅銅,小器、大件、巨幅,成排按時間軸陳列的各式銅雕作品瞬時讓人感嘆民間匠人的巧奪天工。從最早的銅壺、銅墨盒,到隨后的偉人銅雕像、水鄉旖旎風光、古越歷史故事,趙秀林指著一件件作品,將趙氏紹興銅雕的承襲脈絡清晰鋪陳開來。
1902年,紹興一帶手工銅錫制作加工業興盛,一間間銅镴店生意興隆,手藝人打造的銅爐、銅鎖是家家必備之物。就在這一年,趙秀林的爺爺趙六一在如今紹興市柯橋區華舍鎮二木橋下,開起了一家“阿一銅镴店”,趙氏紹興銅雕由此而始。
趙秀林告訴記者,爺爺最早嘗試在暖手的銅火熜上雕刻吉祥花紋,而父親則擅長繪畫,最鐘愛在銅墨盒上刻上雅致的詩句與花紋。
9歲開始,從小在“叮叮當當”的敲打聲中長大的趙秀林,便跟著爺爺和父親學習銅雕。年幼的他曾做過一年箍桶學徒,學了兩年打鐵,并學會了雕刻印章、書法繪畫等多種手藝。16歲起,他跟著華舍鎮的胡如淼先生學了3年扇面畫。
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趙家的銅镴店被關停,趙秀林成了紹興東浦綢廠的工人。出于對家傳手藝的執著,每到夜深人靜的時候,趙秀林的屋子里總會響起“叮叮當當”的聲音,焊銅鎖、刻銅章,年復一年,倒也做得小有名氣。“刻一個銅章大概要花20個小時,80年代能賣到50元一顆,當時是很不錯的收入了。”趙秀林說。
“流浪式”采風,革新銅雕
2000年,國有企業轉制,趙秀林下崗。47歲的他不顧家人反對,懷揣著4.8萬元下崗補貼,開始了全國采風之旅。
走過內蒙古、吉林、云南,那一年的趙秀林探尋了不計其數的民間藝人,大大增長了見識。“我常常盯著路邊手藝人一看就是一天。”趙秀林回憶,一次,他在云南西雙版納打洛鎮迷失了方向,翻越幾個山頭才找到一戶住家。由于語言不通,他靠比劃與他們交流,白天為住家的大銅壺和銅盆雕刻花紋,以換得一日三餐和住宿。“回來之后,我的作品風格跟以前大不一樣,格局更開闊了。”他說。
結束20個月“流浪”回到紹興后的趙秀林,一改在器具上“小打小鬧”式的刻畫,向雕琢大型平面銅雕精品發展;一改紹興銅雕以刻為主的制作方法,向“陽雕”與“陰刻”并舉的方向發展。他將大色塊雕刻與中國水墨畫結合,用劈、鏟、剁、銼、削等雕刻技巧表現水墨書畫的濃淡、深淺、粗細。作品的主題,也從過去的偉人雕像轉向對風物民俗的表現。“要是能把大家熟悉的東西刻好刻活了,那才是本事。”
趙秀林告訴記者,為了雕好紹興人最熟悉的《蘭亭序》,他整整做了12年“傻子”,“《蘭亭序》前后38枚印章,每一枚的字體風格都大相徑庭,王羲之更是書圣,金鉤銀畫,我天天捧著《蘭亭序》研究琢磨。”要臨摹這份天下第一行書尚且不易,更何況要一刀一刀刻出來。12年間,趙秀林共刻了一百余幅《蘭亭序》,其中刻壞的有五六十幅;最終,歷經百次打磨而成的兩米長巨幅《蘭亭序》,讓他成功摘得了第九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
技藝苦中成,生生不息
在趙秀林日日伏案的工作臺上,幾枚銅釘固定著新作《小橋流水江南家》。作品勾畫的是安昌古鎮一景:烏篷船泛于河中,沿河是光潔的石板路、古樸的江南小院和一座用石塊砌成的古橋。恰在這時,從窗口透進來的陽光斜照在銅雕作品上,雕琢的景致霎時活了起來,水漾波紋透著晶瑩,沿河的石板路也閃著油亮的光,何其妙哉!
“現在我每天早上6時就坐在這里,通常完成一幅作品要敲打幾十萬下。”趙秀林從桌上的十幾把白鋼刻刀中拿起一把,右手握住小榔頭,左手調整好刻刀角度,在畫面中的“流水”處呯呯一鑿,刻出道道波紋。“這塊銅板只有1.5毫米厚,刻刀的角度如果有一點沒把握好,一榔頭下去,銅板背后就是一個洞,整幅作品就毀了。”將作品翻轉細看,盡管正面凹凸有致,背面確實別樣平整。
趙秀林的手掌幾乎呈黃白兩色,黃色的是厚厚的老繭,白色的則是起泡后脫的皮,仔細一看,連指節之間的紋路周圍也滿是厚繭。“銅雕是個精細活,要特別投入,不小心滴一滴汗,濺一點唾沫在作品上,都會留下擦不去的痕跡。”日復一日專注于雕刻極易反光的銅板,趙秀林落下了愛流眼淚的毛病,頸椎腰椎也常有病痛。
環視四周,工作室墻面上的獎狀頭銜不計其數,全國輕工行業“勞動模范”、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更有聯合國教科文國際民間藝術組織和中國文聯一起授予的“國際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