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中國新聞社原社長、中國傳媒大學博導郭招金在第二屆中國大運河國際論壇 張茵 攝
西晉滅亡后,大批中原漢人南遷進入福建,史稱“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先民南遷的路線史載不詳,相信是通過當時已經開通的運河南下,翻過浙江與福建交界的仙霞嶺進入福建,后沿閩江到達福州。2日,在杭州參加第二屆中國大運河國際論壇的中國新聞社原社長、中國傳媒大學博導郭招金表示,當下在建設中國大運河文化帶時,要喚醒這一段文化記憶,讓現在福建人,從福建渡海的臺灣同胞、海外華僑華人,銘記先祖壯舉與艱辛,傳承運河文化。
郭招金告訴記者,史學家認為,歷史上有三次大規模中原居民南遷入閩,早的一次南遷發生在西晉后,先民到達今天的泉州,因懷念晉朝,難舍故土,便將依江而居的江,稱為晉江。此后的唐朝、宋代又發生兩次中原漢人南遷福建。
根據地方史籍記載,唐代中原漢人南遷入閩人數最多。在唐朝,隨著大運河南北貫通,這條交通大動脈的作用日益凸顯。南遷的路線也基本清楚。郭招金告訴記者:“中原百姓主要從河南信陽固始出發,沿淮河向東,轉大運河到達最南端城市杭州,再取道浙江境內的江山,翻越仙霞嶺到達福建浦城,再順閩江而下到達福州,然后又從福州散居到福建各地。比如我的祖先就是在唐代沿這條路線入閩,其中有一支在省內幾經播遷,最后定居在我出生的地方。”
根據史書記載,閩浙交界處的仙霞嶺是中原連接福建唯一的一條通道。先民南遷入閩跋山涉水、歷盡艱辛。他們將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技術和文化帶入福建,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郭招金說,大運河對福建的開發發揮了十分巨大的作用。福建人從中原帶去的文化十分頑強地保留下來。語言學家認為,福建的閩南話保留著很多中唐時期的洛陽話的古音和語法,也就是當時唐朝的官話。此外,在中唐前,中原人貼在門上的門神是郁壘、神荼,中唐以后,中原人的門神變為尉遲恭、秦叔寶。但是已南遷到福建的中原人并不知情,福建漳州年畫的門神一直是最早從中原帶去的郁壘、神荼。
郭招金說,在漫長歲月里,從中原往返福建的官員都要經過大運河,福建舉子到京城考試也都要經過大運河。福建舉人進京考試的路線是,從福州出發,沿閩江北上,轉陸路翻過仙霞嶺進入浙江,從杭州乘船沿運河北上,到通州換馬車進京。根據清人筆記記載,從泉州到北京全程二十多天,其中運河乘船十九天。包括林則徐在內的福建先賢進京考進士,必須要走這條通道,可謂是艱辛坎坷。
1292年,這條通道上還從元大都走來了一位享譽中西方的旅行家馬可·波羅。郭招金介紹:“根據記載,馬可·波羅和他的父親、叔叔就是走這條通道,來到了福建泉州,踏上回國的行程。”后來因戰爭因素,熱愛中國的馬可·波羅再也沒有踏上東方大地,這條通道便是他旅華10余年留下的最后足跡。
到了近代,中國沿海港口開放,大約在19世紀70-80年代,隨著海船出現,福建人到北方主要通過海路,大運河上福建人的身影逐漸稀少,這條通道也漸漸蒙上了歷史的塵埃,甚至被今天大多數福建人所遺忘。中國大運河兩千多年來,水波為曲,槳帆為歌,為中華大地南北連通,書寫下一部悠長延綿的歷史劇,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和贊頌!
“中國大運河對于福建人民來說太重要了,福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史,也是大運河的輝煌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福建人對大運河有一種無法用言語表達的特殊感情,在建設大運河文化帶的當下,我們更要挖掘大運河文化和福建文化的關系,將兩者放在一起研究,并將其發揚光大。”翻看歷史,郭招金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