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山外山國術館,46歲的泉州市五祖拳非遺傳承人張曉峰正和兒子張文釗切磋武藝,父子二人已把傳承五祖拳當成自己的責任。
五祖拳,是中國傳統拳術中的南拳之一,其拳法特點綜合了七種拳法的特性。2008年6月7日,五祖拳正式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為圓“武俠夢”,起早貪黑學武藝
武俠是什么?是金庸筆下保家衛國的郭靖,是古龍筆下放蕩不羈的蕭十一郎,是梁羽生筆下我行我素的上官天野……每位熱血少年都曾有過一個武俠夢。當小學二年級的張曉峰一知半解地翻閱著《萍蹤俠影錄》時,他的“武俠夢”就已萌發。
1986年,為一圓“武俠夢”,張曉峰拜師泉州五祖拳名家蘇再福。14歲的張曉峰正在讀初二,為保證學習練拳兩不誤,他每天早晨5點半便空腹推著自行車跑步當做鍛煉。
到師父家中后,張曉峰開始練習基本功,扎馬步、踢腿、練拳……如今這已成為了他堅持了半輩子的習慣。嚴厲的師父,讓年輕的張曉峰知道,只有努力才能學到更多東西,所以他一刻也不敢懈怠。
隨著學業的加重,15歲的張曉峰也曾動過放棄練拳的念頭,可惜才的蘇再福不忍,親自到張曉峰的家里進行勸導。
“如果沒有師父的堅持,就沒有今天的我。”張曉峰對恩師充滿感激。在他的家中,仍保留著當年恩師留給他的拳譜和手寫功法,每每遇到瓶頸他都會仔細翻閱尋求突破。
功夫不負有心人。短短五年時間,張曉峰從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少年練成身懷武藝的“少俠”。1993年,張曉峰獲得了全國首屆武術之鄉武術比賽南拳冠軍。
習武之人要以理服人
武術能用來干什么?在影視作品中,有的“武林高手”用它來懲奸除惡,有的不法分子則它用來恃強凌弱。張曉峰認為,習武是用來強身、健體、自衛、防身。
1991年,從泉州華僑職業中專畢業的他,先后從事過車間主任、少體校教練、中巴車售票員等職業,但這些職業都沒能堅持下來。張曉峰唯一堅持的,是每天早晨和自己的幾個徒弟在家門口的空地上晨練。
“你那么喜歡練武,為什么不自己開武館呢?”好友的一句話點醒了張曉峰。鋪地毯、買器材……2003年,他花費2萬元將自己家改造成了武館,取名為“山外山國術館”,意在告訴自己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習武需謙虛謹慎。
對于前來習武的學員,張曉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讓他們在五祖先師的牌位前保證,不主動用拳頭解決問題。而這一句話也深深地印在了學員們的心里。
張曉峰還記得,曾經有一個學員在校園里被同學打了一拳,但卻沒有用五祖拳反擊。當學員的父母詢問孩子為何不還手時,學員說,“張師傅告誡我們,習武之人不能以暴制暴,要以理服人。”
除了傳播正確的習武價值觀外,張曉峰作為泉州市武術協會的秘書長,常帶隊出訪美國、韓國、日本、菲律賓等國家進行武術交流,他把弘揚五祖拳當成了自己的責任。
父教子習拳法,子助父共傳承
張曉峰的兒子張文釗年僅18,卻已是國家二級運動員,還多次在國內外各種比賽獲得好成績。
在2017年7月召開的第十四屆全國武術之鄉武術比賽上,張文釗又獲得五祖拳第一名、大刀第二名的佳績。面對這些好成績,張文釗回想起了爸爸在教導自己習武時的嚴厲。
“對于打拳,父親一直都是非常嚴格。我曾經因為一個起跳動作沒到位,練了那套拳三個月。”張文釗說,“父親是一個武癡。”
如今,張曉峰把兒子送到了首都體育學院繼續深造。“我希望兒子能在大學里學到更專業的理論知識和體育語言。”張曉峰說,他想要編寫一本關于五祖拳的書,將自己從師父身上學到的以及三十余年所悟到的編寫進去,到時需要專業的理論知識,有了兒子的幫助一定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