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訪問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簡稱“一帶一路”),得到了國內各界以及世界輿論的高度關注。“一帶一路”戰略的最終目標是要建立一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是包括歐亞大陸在內的世界各國,構建一個互惠互利的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 姜志達
近期,以“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化發展為主題的“中國?琉璃廠高峰論壇”在北京珠三角JW萬豪酒店隆重舉行。論壇舉辦期間,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院姜志達在接受中國文物網采訪時表示,“一帶一路”戰略和以往的“經濟走出去”戰略是完全不相同的,它是新形勢下國家全新的對外區域經濟合作戰略,它是政治、經濟、安全、文化四位一體的綜合性措施,其中,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姜志達指出,在“一帶一路”戰略中,與文化相關的內容占據著非常大的比重。作為世界上的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展開對外合作方面已經不完全是經濟層面的合作。當前,中國更加側重于在新形勢下發展國家軟實力,提高國家影響力,而這些主要是依靠文化來實現。
從國家和政府層面來說,通過出臺一系列的鼓勵性措施,提供更多的文化資金支持,可以促進國內的文化企業采取更為積極的行動,加大力度走出去。與此同時,中國的企業要想在國外立足,也必須要有自己的企業文化,只有把企業文化做好了,才能得到當地政府和民眾的信任,從而真正在國外扎下根來。
此外,由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囊括多種文明、數十種語言并存,巨大的文化差異使他們之間往往容易產生誤解和摩擦。因此,中國要與沿線諸國互利互惠、共同發展和實現共贏,將充滿挑戰,也存在著變數。而作為這一戰略的發起國,中國也需要以平等、友善、互助、合作的姿態與沿線各國民眾交往、交流,并對沿線國家持“文化包容”的氣度。
綜上所述,姜志達認為,通過“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可以促進沿線各國人民之間的文化交流,從而最終實現不同文化之間的和諧共處與文明互鑒。
專家簡介:
姜志達,分別于1996年及1999年獲英語專業學士學位及國際關系專業碩士學位。1999年進入世界知識出版社工作,2004年-2008年工作于中國駐文萊使館,任三秘。2010年進入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現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中美關系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博士,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南海航行自由與安全穩定”平臺咨詢專家,英文學術刊物China International Studies 執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