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4日,89歲的臺灣詩人余光中去世。詩人最為人熟知的作品,是引發十幾億華人共鳴的《鄉愁》和《鄉愁四韻》。隨后的社交朋友圈、自媒體,鋪天蓋地的都在刷鄉愁。但是,留住鄉愁要付出什么,又會有多少人知道呢?
在中國,有一個人甘苦自知。
他比余光中小6歲。這一輩子,他在這片古老的大地上,為鄉愁斗爭,為鄉愁努力,為那些磚瓦土木在歷史上留下印記和方位。
他就是中國快速發展變革四十年的一個標志性人物——同濟大學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阮儀三教授。
在民間,他的身上還有神化的光環,就是從“古城保護第一人”、“古城衛士”進化而來的“古城保護神”。
其實,神化不神化,阮儀三先生心里只有四個字——“留住鄉愁”。
“建筑物是我們留下的歷史的重要記憶,這些記憶跟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正是它留存了歷史的記憶,才使我們有鄉愁。鄉愁,鄉愁,沒有鄉哪來的愁?留住這些歷史建筑物,不光是留住高樓大廈、皇宮別墅,而是要留住我們自己真正的房屋。”
(一)
阮儀三先生和平遙古城的故事,20多年間已經在各種媒體廣為傳播。“刀下留城救平遙”堪稱一段傳奇。
2017年12月2日,我們在平遙見到了這位傳奇故事里的主角。第二天這里要舉行平遙古城申遺成功20周年紀念活動。83歲的阮儀三先生專程來到平遙參會。這天下午,大部分專家都到古城城墻上考察去了,他選擇了留在客房休息。因為要組織聯合國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義務勞動營,他幾乎每年都會來平遙,看著相識的古城一天一個模樣。
44年前的1963年暑假,阮儀三還是同濟大學城市規劃教研室的一名年輕教師。因為華北突發洪水,正在為編寫教材而調研中國古城的董鑒泓和阮儀三兩位老師選擇了山西。
沿著同蒲鐵路走了一圈后,他們發現了很多完整的古城。特別是看到平遙保存完好的城樓、城墻、城門、甕城、護城河、以及屋內落了一層灰的“日昇昌”票號,他們感嘆“好像時間在這里停下了”。
阮儀三記得,當時他用皮尺測繪畫圖,還用學校的相機拍了幾張珍貴的照片。形成的文字報告,后來刊登在學術刊物并收入同濟大學教材《中國城市建設史》中。
只不過,平遙并沒有足夠震撼到他。在當時的山西,這樣完整的縣城還到處都是。“平遙周圍這樣的古城還有幾座,有的票號比平遙的還多、還大。但你看今天就平遙出名了,為什么?因為平遙成了其中唯一一座至今保存完整的古城。”
在古老的中國,平遙并不算特別突出。它的價值,其實是因千百座中國古代城池被紛紛毀滅而凸顯出來的。
改革開放,百廢俱興,中國發展進入提速階段。山西那些條件很好的縣城——太谷、介休、霍縣、新絳、洪洞相繼變成了沸騰的工地,古城或被破壞,或被拆掉。
在當時平遙縣制定的規劃中,平遙要成為一座“以發展輕紡工業、機械工業為主的中小城市”。為此,城門要擴大、街道要拓寬,“古城里頭要跑小汽車”。隨即規劃開始實施。
1980年,同濟校友、山西省建委規劃處長趙晉普聽說同濟大學學生在附近的榆次實習,就請他們來指導。董鑒泓和阮儀三從榆次再次來到平遙。他們看到的是平遙城墻“已將西門拆寬、新拓寬200米街道,拆了部分民居和店面”,還有180幢明清建筑要被拆掉。
阮儀三立刻找到縣政府緊急喊停這種“建設性破壞”,又找到省建委當場承諾:“只要停工一個月,我們就可以免費制定建設規劃,幫助實施”。反復爭取了幾個月后,1981年的夏天,山西省建委終于同意給同濟規劃一個月的時間重新設計方案,董先生便派阮儀三火速回去“搬救兵”,并向系里預支了第二年3000元的實習經費作為支持。
1981年8月暑假,阮儀三帶著11名研究生和大三、大二的學生到達平遙。當時平遙縣境內有省、縣級文物72處,有城墻、鎮國寺、雙林寺等省級文物4處,同學們花了半個月時間分頭測繪這些文保單位以及民居、道路等重要歷史遺存。學生張庭偉當時負責繪制的是古城全城鳥瞰透視圖,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行的世界遺產郵票上,代表平遙古城的就是這幅手繪圖。
在阮儀三家中,至今保存著兩張珍貴的手稿,那是1981年他帶隊出發前,前輩陳從周教授寫給他的。當時,他去請教怎么做平遙的規劃,陳先生“邊說邊寫”了8條建議,其中最后一條成了綱領——“舊城舊到底,新城新到家”。
當時,全國大多數古城規劃中普遍“拆舊城、建新城”,但在阮儀三他們重新編寫的《平遙縣城總體規劃》中,定下了“在舊城外開辟新城”的規劃方案。
當時縣政府對這個規劃有所懷疑,這也難怪,那時候人們滿腦子是改革開放、發展經濟,阮儀三他們卻提出保護古城,似乎很不合時宜。但時任建設部總顧問的鄭孝燮和文化部文物處處長的羅哲文看到阮儀三的規劃書后十分激動,在上面寫下“這個規劃起到了‘刀下留城’的作用,為保護祖國文化遺產做出了重要貢獻”的評價。規劃書隨即被山西省建委批準并開始實施。
就這樣,平遙古城被保存了下來。
為了參加紀念活動,阮儀三先生帶來了50本珍貴的紀念版《平遙古城保護規劃資料》,被來賓一搶而光。在這個只有36頁的冊子里,全都是當年的影印件,有手稿、圖紙、規劃、信件、照片……發黃的信箋上,一筆一劃都在講述平遙走到今天到底有多驚險,又有多幸運。
1986年12月,國務院公布平遙為第二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日報》海外版以“Traditional lives behind city wall(城墻后的傳統生活)”為題首次向國外介紹了平遙。1997年12月3日,平遙古城和麗江古城同時入選世界文化遺產,開創了我國以整座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先例,也開創了中國規劃史上保古城、建新城的先河。平遙,成了一個受保護的“大文物”。
這之后,中國的歷史古城逐漸得到重視與發展。1982年至今,全國共公布了133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實際上,全國有兩千年以上歷史的古城有2000多個。和這個基數相比,133個實在是鳳毛麟角。更何況按照阮先生的標準,“真的”完整古城只有四個:山西平遙、湖北荊州、陜西西安和遼寧興城。
如今,阮儀三已經成為古城保護的標志性人物。他從大拆大建的“刀下”救出的古城古鎮,還包括麗江、周莊、同里、甪(lù)直、烏鎮、西塘、南潯、福州三坊七巷、上海提籃橋猶太難民歷史街區……他這些年,一直都在忙古運河調查、三國古城保護、上海外灘保護、蘇州河保護……
2003年,阮儀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保護委員會授予“2003年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杰出成就獎”,這是中國建筑和建筑教育界獲此個人殊榮的第一人。
2007年,平遙古城申遺成功10周年之際,山西省政府授予鄭孝燮、羅哲文、王景慧、阮儀三、曹昌智、郭旃、高可等7人“申遺功臣”稱號。
(二)
看過阮儀三先生近年的新聞報道,核心內容概括起來就是“留住鄉愁”。四個字不多,但留什么?怎么留?一句話說不完。
阮先生最中意的,仍然是平遙的遺產保護工作。他開口就毫不吝惜的表揚:平遙“走在了所有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前面。”
申遺成功后,平遙古城在不斷搬遷、改造、修繕的同時,2012年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共同發起“保護平遙古城傳統民居”項目。既保護建筑本身,也保護歷史城鎮的社會和文化功能。
2014年6月,《平遙古城傳統民居保護修繕及環境治理管理導則》發布,專門指導政府管理部門和專業團隊工作。2015年8月,指導古城內廣大居民的《實用導則》也在北大發布。這是全國第一個關于世界遺產保護的實施細則和保護章程,形象點說,平遙古城有了新版“使用說明書”。
古城里,保存著3797處傳統民居,但完好的四合院只有400多座。根據新的“使用說明書”和修繕進度,平遙縣政府表示完全有把握用10年時間,全部完成古城內傳統民居修繕保護。修繕絕不追求“返老還童”、“煥然一新”, 這也契合了阮儀三的建議:把“整舊如舊”改成“整舊如故 以存其真”。
“我們現在常說的‘整舊如舊’是梁思成先生講的,話沒講錯,但大家往往都把它做成舊的,修成假古董。所以我們把它改成‘整舊如故’。故就是整修,原樣原修,把真東西留住”。
留下了“真東西”,又有“世界遺產”的金字招牌,平遙的旅游火了。
2015年,平遙古城晉身國家5A級旅游景區。2016年,平遙古城接待游客1063.6萬人次,20年增長212倍;旅游綜合收入121.6億元,20年增長972倍。全縣53萬人,有10萬多人端著旅游的飯碗。
“現在平遙很大一個景色,就是街上很多老外拿杯啤酒拿杯咖啡,坐在長凳上發呆。我說一個城市能有人在那兒發呆的話,就到了旅游的休閑階段了。我們現在看,中國能發呆的城市大概沒幾個,大理、麗江、陽朔、烏鎮算,平遙是一個,上海沒有,蘇州沒有,揚州沒有。還有一個很重要,你把原住民留著,那里傳統的生活方式就留下來,人看人是最好看的,你在橋上看風景,我在窗口里看你”
旅游看什么?保護保什么?掰起手指,阮儀三如數家珍。
“平遙古城的價值,就是要告訴全世界的人們,中國古代城市的形制是什么?又是怎樣形成的?
平遙城墻建于西周時期,此后又經過數十次修補,現有城墻為明代洪武年間在舊城基礎上大規模重修的,和八達嶺長城同一個時代。城墻全長6157米,墻高10米,共有馬面、窩鋪72個,城垛、垛口3000個,象征孔子七十二賢和三千弟子,是有文化含義的。這光是個形。城市的整個形制,左文右武,左寺右觀,左府右衙,左邊城隍廟、右邊是縣衙,市樓居中,反映了過去政治和生活的次序、規范,是考慮到天地人合一的禮儀。
老百姓住的合院也反映了中國傳統的一種次序、一種生活方式。我們要讓全國、全世界的人都來看,中國的城市里面,自古都是講究仁義道德、信義和平,都是講究尊重雙親、敬天畏地。這種居住的方式合家團聚,每一戶每一戶地形成了里巷,形成了和睦相親的鄰里關系,這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
我們過去說青梅竹馬,哪兒來的青梅啊?就是后家巷子的小妹妹。哪兒來的竹馬?前面巷子的小哥哥。”
(注:平遙城墻每隔40至100米筑有馬面,即墻上向外突出的墩臺,可供瞭望和發揮側射火力;馬面上設窩鋪,即在馬面墻頂上建造的小屋,供士兵避風雨、藏兵器。)
“平遙的城市不單是使人安全生活的場所,更是我們崇尚人性相互之間尊嚴、具有中國獨特文化傳統的城市。這樣的城市,我們就靠實物讓它留存,流芳百世。平遙20年來最重大的成就,就是把鄉愁留住了,把城市的形態、內在的文化內涵留住了,你就有了鄉愁。
平遙人在外面很驕傲:你可以去看我家,老房子在,老街道在,老文廟在,我們可以去拜見。所以說鄉愁鄉愁說到底,就是留存過去所接觸過的歷史建筑,以及建筑形成的場景,上面附有的人活動的痕跡。”
“活著”,是平遙古城的價值所在,“活著”就意味著留住古城的物質實體和居民的生活習俗,讓生活在古城中綻放。
古城內至今仍居住著近2萬人。古城保護怎么做下去?阮儀三說了三句話。
“首先還是原生態,繼續保留著原來的明清縣城規模、形制和風貌,外貌不要變,變了就壞了。
第二,要以人為本,城里的人生活在變化、在進步。按照我們現代城市的要求,內部都要現代化。比如能不能用地熱把供熱解決了?燃氣能不能通到居民家?不要再燒煤了,解決掉空氣污染。
第三,老百姓的思想文化和認識水平,也讓他們進一步提高。比如,揚州最近出現了很多的私家古典小園林,都是私人自己干的,這一點上平遙人要學習揚州人的覺悟,不要等不要靠。你的條件比他們好。世界文化遺產有幾個城市有啊?一共就三個,平遙、麗江、西遞宏村,人家還是農村。你又是個城市,我覺得完全能夠做到。我們還可以走出去看看國外,像比利時、盧森堡,看看人家怎么保護。我希望就是要形成平遙自己的的氣質、風度、特色文化以及平遙人的氣質。”
(三)
“刀下留平遙”“以死保周莊”,歷史城鎮保下來了,怎么留住鄉愁?阮儀三送給平遙四個字:保護,管理。
“為什么你成為旅游目的地?像平遙首先就是有歷史文化資源,你要保護好。第二個是管理。你不能亂七八糟,到處亂來。”
申遺成功,帶火了旅游。財源滾滾讓不少地方趨之若鶩,把世界遺產當成搖錢樹和政績。到現在,《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還有59項等待申報,排隊已經排到了30年以后。
由于申遺前期投入巨大,一旦申報成功,遺產地往往輕保護重開發,迫不及待地回收成本,種種亂象讓阮儀三格外痛心。
“申遺的目的,是為了在世界范疇監督保護。現在的申遺,背后百分之百是經濟利益。開發旅游資源的手段就像殺雞取卵。為了滿足申報條件亂拆,破壞原汁原味的風貌,造假古董。這種情況要很好整頓,少做蠢事。”
有的地方,把北宋才有的街、南宋才普遍的牌坊牌樓統統“嫁接”到漢代一條街上。再比如,有的古城新建了很多灰磚城墻。其實,歷史上唐代以前的城墻都是土墻、石墻,宋代發明了火器和大威力拋石機,為了提高夯土城墻抗打擊能力,之后才開始用巨磚包墻。但這些常識已經被很多地方視而不見了。
為了發展,好多地方過度消費、急于變現。保護城市要用三五百萬說沒錢,但造“假古董”卻能花出去上億元。
“和他們說城市保護,他們不想接受,就說我的觀點新鮮。我說:我的觀點不新鮮,你的腦子很糊涂。”阮儀三笑道。
“一般大家都不隨便弄。但是當發展需要的時候,造假就不可避免。這一點,我們平遙很好地看住了重要的歷史景點、優秀歷史建筑、名勝古跡。”
去年,平遙共拆除古城內的違法建筑37處。今年又整治彩鋼瓦等不協調建筑4182處、7萬多平米。在平遙,古城保護規劃的權威不容挑戰。
“挽狂瀾于既倒,救文物于危難”,阮儀三辦公室里掛著這幅書法。他經常打一個比方:“古城保護,十個指頭摁不住全部,我摁住一個是一個,希望大家跟我一塊來摁。當時平遙周圍的祁縣、介休、太谷、霍縣等很多縣都摁不住(拆城),所以我就說,摁住個平遙吧。”
“摁住”的平遙,也在吸收新理念中變得“充盈”起來:在完整保存建筑古跡的時候,也更強調內在的“肌理和血肉”——也就是人居環境、空間關系、周邊村落。將來,周邊這些“有故事”的村落,也將一起納入保護范圍,整體保護、整體發展。
(四)
“光說說道理,光談談文章,這個事不是我們做的,我是保護的行動派。”
原定30分鐘的采訪,阮先生一口氣講了整整80分鐘。要不是陸續到來的申遺老友過來問候,這次采訪很可能變成一場古城未來規劃的宣介會。
晚飯是酒店自助餐。83歲的阮先生,自己端著餐盤排隊就餐。此刻天色已暗。窗外,遠處的城墻已經融入初冬的夜色,等待著申遺成功20周年的紀念日到來。
1300多年前,唐代詩人孟浩然寫下一首詩《與諸子登峴山》。里面的詩句從此流傳千古。“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對于千年古城,熙熙攘攘的不過是古往今來難留其名的過客。留下的“勝跡”才是可以讓后人反復登臨、寄托鄉愁的所在。
經歷了戰火硝煙、地震洪澇、大拆大建,平遙古城巍然屹立,成為當今中國絕無僅有的勝跡之一。留下勝跡、保護勝跡的人,也將成為“我輩復登臨”時永遠銘記的碑記。
擇一城終老,擇一業獻身。阮老先生身材可能不再挺拔,但卻與古城并肩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