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人們在談論文化時,很少涉及軍事文化。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軍隊是一個特殊的群體,軍事文化是一種獨特的文化概念,所以人們關注的程度不夠;另一方面是因為人們在認識上的偏頗和漠視,認為軍隊只是打仗,與文化的關聯性不大。但事實上,軍事文化是文化這一整體概念的重要分支,是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 封長虹
近期,以“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化發展為主題的“中國?琉璃廠高峰論壇”在北京珠三角JW萬豪酒店隆重舉行。在本次論壇上,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封長虹進行了題為“中國軍事文化遺產與世界文明”的主旨演講。在他看來,自古至今,中國軍事文化在中華乃至世界文明發展演變過程中,始終起著重要的、顯著的甚至是引領的作用。作為體現中國軍事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孫子兵法》對中國及世界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封長虹認為,中國最早的兵書同時也是世界最早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孫子兵法》誕生至今2500余年,被古今中外奉為兵家圣典。作為一種軍事文化遺產,《孫子兵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和世界的文明,極大地促進了近代、現代和當代軍事理論及軍事思想的發展。
更讓中國人引以為自豪的是,《孫子兵法》后來流傳至國外,被很多國家擁為至寶。史學界一般認為,《孫子兵法》最早傳入的國家是日本。據史書記載,公元734年即1281年前,在中國留學長達17年之久的日本學生吉備真備回到日本,當時的日本奈良王朝派員跟隨吉備真備學習《孫子?九地》、《諸葛亮八陣》以及結營向背等方面的知識,而這里面就包括了被人們奉為“兵經”的《孫子兵法》。日本兵法學者佐藤堅司認為,中國兵法是在公元663年前后傳入日本,其證據是當時的《日本書記》中出現了“悠忽之間,出其不意,則破之必也”之類的表述,而這與《孫子兵法》“計篇”中的“出其不意”及“虛實篇”中的“趨其所不意”在文字上和意思上是相同的。
除日本外,第一個把《孫子兵法》傳入歐洲的是在中國居住了長達47年之久的法國天主教耶酥會傳教士約瑟夫?J?阿米歐。他依靠自己在滿漢語文上的深厚功底,根據一部《五經七書》的滿文手抄本,并對照漢文兵書進行翻譯,最后出版了《中國軍事藝術》的兵學叢書,其中第二部就是《孫子兵法》。至于美國,《孫子兵法》的傳入固然很晚,但它卻成為美國西點軍校和哈佛商學院的必備教材。
以上這些都足以說明,《孫子兵法》作為中國軍事文化遺產對世界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其在當代世界文明中的地位也是不可忽視的。
專家簡介:
封長虹,北京朝陽人。2014年晉升少將軍銜。中國國防大學軍事戰略學博士,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歷任中國國際關系史學會會員、中國美國史研究會會員、中國軍法學會會員、中國軍控與裁軍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