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兔白又白”與“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哪一個更適合中國啟蒙教育呢?從事中華傳統文化研究多年的作家郭文斌認為,以整體觀為核心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重回當代社會主流價值體系。
山東省首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驗交流大會22至23日在濟南召開。來自全國18個省市自治區的傳統文化工作者在孔孟故里交流對話。與會者對如何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出許多寶貴意見,寧夏回族自治區作協主席郭文斌在開幕式主題演講之后就如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表了自己的看法,26日中新網記者專訪了郭文斌。郭文斌結合他三年來給央視一百八十集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做文字統籌的經歷,從兒童的啟蒙教育談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成年養德、老年養慧”,郭文斌介紹說,中國傳統教育是終身教育,是生活一體化教育。一定意義上講,生活是教育的手段,因為只有教育才能使生命晉級。而現代社會的教育觀念趨向功利化,讓本該喚醒本性、開發良知、提高人的生命力、幸福力的教育成了物質生活的手段,導致中國傳統教育重視的心性教育、道德教育失落,從而引發較多社會問題。他認為,教育亟需改革。改革要從中國古代非常完善的私塾家學、書院家學、貢院國學、寺院道學、戲劇社學大教育系統吸取經驗。
郭文斌認為,傳統教育首先進行生命安全性建設。對于生命來講,安全性要遠比效率性更重要。
郭文斌特別強調啟蒙教育的重要性。在他看來,當前的啟蒙教育既沒有很好承擔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責任,也沒有很好繼承傳統蒙學優勢。養成近天性,習慣成自然。文化傳承一定要從童年開始,否則就會發生“斷代”現象,也會出現“斷根”現象。北大教授調查發現北大學生40%有“空心現象”,不少大學生有輕生現象,包括“錢學森之問”,有多種原因,但沒有扎下蒙學之根,是最為關鍵的因素。《千字文》、《百家姓》等延續千年的中國蒙學經典濃縮了中華民族的無盡智慧,應當重回幼兒書桌。
郭文斌強烈建議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回當代社會價值體系,并且要成為人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落實到孝道、師道建設,特別要落實到家風、學風、作風建設,最終要落實到“從我做起”,先正己,再化人。只有如此,才能為社會提供更好的建設力、和諧力。
郭文斌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像空氣和陽光一樣,不存在過時的問題。通過多年的實踐,他發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具有巨大“能量”的載體,是當代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但需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他認為,在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今天,更應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軸,尋找人類文化的最大公約數。為此,他除了協助央視拍攝中華文化傳承工程《記住鄉愁》,被中宣部領導譽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接地氣的精品力作,還致力于傳統節日的影視轉化、動漫轉化、音頻轉化、舞臺轉化;致力于傳統文化的現代闡釋,在中華書局出版的《醒來》一書中,他運用西方心理學家霍金斯的“能量層級”學說對中華傳統文化做了系統的分析,有力地證明了東方智慧的前瞻性、合理性、科學性、適用性,實踐證明對現代焦慮和抑郁有很好的釋緩作用,受到了廣大讀者歡迎,一印再印。
作為中國文壇十分活躍的一名作家,郭文斌非常注重在其著作中傳播優秀傳統文化,他用十二年時間創作了以中華傳統節日為內容的長篇小說《農歷》,獲得“茅盾文學獎”提名,在最后一輪投票中排名第七,目前已經7次重印。其中《端午》一章作為短篇在《人民文學》雜志發表,獲得“魯迅文學獎”。他以孔子、傳統節日、傳統教育為闡釋對象的文化隨筆集《尋找安詳》被中華書局推出后已經12次重印。鑒于此,中華書局為他出版了精裝八卷本《郭文斌精選集》,被翻譯到多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