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林維):中國文化部26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從2015年7月起,文化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地方戲曲劇種普查,目前普查先期工作已完成,普查表明,中國全國共有348個劇種,另有60多個劇種已經消亡或面臨消亡的風險。文化行政部門下一步將繼續實施戲曲振興等工程,加大對生存狀況較差劇種院團的扶持力度,推動戲曲藝術發展。
本次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從2015年7月開始,截止2017年6月普查基本完成。中國文化部藝術司巡視員、副司長明文軍26日公布了普查結果:“依據普查統計結果,全國現有348個劇種,其中分布區域在2個省區市以上(含)的劇種48個。全國參加本次普查的戲曲演出團體共有10278個。目前,共 241個劇種擁有國辦團體;共107個劇種無國辦團體,僅有民營團體或民間班社。”
戲曲始終處于動態發展中,劇種會隨著時代變遷而形成、流播、發展和衰亡。此前的《中國戲曲志》共收入中國各地各民族的大小劇種394個。與其參照,此次普查目錄增補17個新劇種,包括蛤蟆嗡、武安儺戲、鷓鴣戲等。但同時,有60種《中國戲曲志》中的劇種未收入本次普查名錄,意味著這些劇種已經消亡或面臨消亡的危險。比如,有43個劇種已經無任何演出團體,無藝人或有個別藝人,且無傳承、無演出活動,包括維吾爾劇、貴州梆子、四川土戲等 ;另有17個劇種無任何演出團體,僅存數名藝人,有傳承、偶有演出活動,未完全消亡,包括湖調、浙江目連戲、浙江儺戲等。
明文軍表示,文化行政部門下一步將繼續實施戲曲振興等工程,加大對生存狀況較差劇種院團的扶持力度,推動戲曲藝術發展:“在‘劇本扶持工程’‘戲曲劇本孵化計劃’‘名家傳戲——當代戲曲名家收徒傳藝’等項目中,通過扶持劇本創作和青年演員,加大對生存狀況較差的劇種所在院團的支持力度。繼續舉辦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重點吸納僅有一個國辦團體支撐的戲曲劇種所屬院團(“天下第一團”)參加,并由我們給予經費支持。”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王馗建議,可以參照梨園戲、昆曲等劇種成功保護和推廣的例子,傳承中國民間文化的基因:“你看像福建的梨園戲,可能當地只有一個劇團,而且幾十年就維持一個劇團,相對來說生態是穩定的,它現在就逐漸向省外擴展,用它的精品創作來提升它的影響力,這是一種方式。另外,我們很多生存狀態比較旺盛的(戲種)就開始借助戲劇進校園等活動來推廣它的藝術,特別成功的就像昆曲,它實際上是找到了符合自己戲曲品質的一個方式,就是它的群體更多是知識界的人,因此它就在知識界的人那里去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