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給豐子愷定位,一直是個難題。豐子愷是一位畫家,當然要看他的畫,沒有任何一個有修養的人說過他的畫不好。但好到什么程度呢?比李可染、陸儼少的畫好嗎?似乎不能這么說;比李可染、陸儼少的畫差嗎?也不能這么說。風格不同,但畫家的畫風格都是不同的,然而,水平高下仍然立覽可辨。說他的畫是“漫畫”,當然,“漫畫”如果是漫筆而畫,那是符合子愷作畫之實的。其實,好的寫意畫都是漫筆而畫。后來人們說的漫畫,如華君武、方成等人的畫,那是真正的一個畫種。豐子愷的畫還不完全屬于這一種。
豐子愷的畫直接溝通了文學和繪畫的關系,溝通了木刻畫和水墨畫的關系(他早期作畫,都是畫好,自己又刻在木板上的),溝通了漫畫與水墨畫的關系,溝通了中西繪畫之間的關系。總之,他開辟了一個嶄新的境界、嶄新的畫法 。他的畫很簡單,但已說明問題,而且都能引起人們的思考或回憶。一般山水畫和花鳥畫,給人印象就是山和水、花和鳥,而子愷的畫就不然。如《生機》畫一嫩芽從墻縫中長出;《劫后重生》畫一大樹被砍斷后又生出新枝等等,其頑強的生命力都給人以鼓舞。《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昔年歡宴處,樹高已三尺》等,都給人深沉的聯想。他的畫更多的是挖掘了生活中的很多趣味或對現實的諷刺,但都是善意的,給人以美的感受。
他更是溝通文學與繪畫的奇才。就畫來講,他的畫是獨特的。詩配畫,相得益彰,惟子愷的詩畫配得恰如其分,移易不動。別人的畫中題以舊詩,都是可以亂套的,一首詩可以題在此畫中,也可以題在彼畫中;一張畫中可以題此詩,也可以題彼詩。子愷畫中所題詩必此詩,此詩也必題此畫。他的書法也是很有功力和特色的,他如果要畫傳統式有筆有墨的畫,也是很容易的。他是有意識那樣畫,其面貌絕對是前無古人的。
有很多畫家在學豐子愷的畫,有一位頗有名氣的畫家的畫就是從豐子愷畫中變出來的。我想:豐子愷的畫固然很高,但畢竟很簡,一位專業畫家學了很久,又加變化,肯定要強于豐子愷的了。有一位收藏家聽后,找到我,把他收藏的二家同樣大小的冊頁拿給我看 ,他說:“到底誰高誰低,你看過畫再說吧。”我一比較看,某畫家的畫本來在我心目中很高,但在豐子愷畫前卻顯得十分糟糕。而豐子愷畫中的清氣、逸氣,更顯得突出。“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形可學而得,氣不可學而得。豐子愷畫中的清氣、逸氣最為難得。學者無法得,也就無法超過他。畫中的氣才是最重要的啊。
若論文化素質,豐子愷通外語,晚年更多的精力用于翻譯、介紹日本的古典文學;他的著譯達一百五十種以上。他在散文、詩詞、音樂、藝術理論、書法及至金石鑒賞、建筑藝術各方面,皆有很深造詣。郁達夫曾評豐子愷說:“人家只曉得他漫畫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靈達處反遠出他畫筆之上。”葉圣陶、鄭振鐸、俞平伯、朱光潛、朱自清等大文學家、大學者都對豐子愷的畫贊賞不已,可見他的影響。
“選美”都要看文化素質,評畫家更要看文化素質。這方面,畫界還無人敢與子愷相比。若綜合地看,豐子愷應是美術界第一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