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三峽、上峨眉、走青城、爬劍閣、游嘉陵、下岷江、渡竇圌……畫家吳一峰踏遍巴蜀名勝、西南山川,創作出一批迥異時彥的山水畫作品,筆墨蒼秀,氣韻生動。陸儼少說,吳一峰筆下的“高山大野,遠林平楚,江流之湍急,雨霧之凄迷,以及通都大邑,關隘津梁,皆可按圖索驥,指名而得”。
日前,由北京畫院主辦,四川省藝術研究院、浙江省平湖市人民政府協辦的“峰高千尋 客行萬里——吳一峰藝術文獻展”在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辦。展覽繼2007年“吳一峰百年誕辰畫展”之后,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以一批精品力作及相關的文獻資料再一次全面展現吳一峰在山水創作方面的探索與藝術成就。
吳一峰畢生追求“以古人筆墨,寫現實山川”,在空間、筆法、色彩處理各方面,他不用西法,也不在風格、技巧上折中中西。由于寫生素材是其創作母式,吳一峰比較強調描繪對象的地域特征,作品具有“指名而得”的“藝術地理學品質”;同時,他堅持以傳統筆墨方法和色彩方法結構空間、刻畫形象,作品在保持傳統風格的同時,也具有現代感。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創作的《岷江勝概圖》《嘉陵山色圖》,以磅礴的氣勢描繪了新中國的時代巨變,展現出傳統繪畫的蓬勃生機。張大千曾評價:“昔人寫峨眉者多矣,每不能傳其偉大奇麗之狀。若令清湘為之,必有不可思議境界。今觀一峰道兄此幅,氣象萬千,雄奇茂密,起清湘于三百年后。真山靈知己也。”
“吳一峰先生等一批老藝術家所表現的生活,用今天的話說,是有溫度的。他們對生活有深入的了解,有傳統技法的支撐,體現出對傳統的尊重與繼承。對20世紀畫家的個案研究,對于研究中國畫的規律很有價值。”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表示,“吳一峰先生的創作和我們尊崇的很多老畫家是一脈相承的。而中國畫是以臨摹傳統入手,還是以西畫的造型、素描、速寫、色彩入手,哪個更符合規律?我的答案是兩個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