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朋友問我,現在的小說,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況?是不是太邊緣化了?似乎純粹的文學,越來越虛弱無力了。
我的回答是,現在中國當代文學回到了它應該在的地方。在八十年代文學具有的代言人的性質在今天幾乎消失了,作家甚至只是代表他自己。為什么要讓文學承擔過多的東西?當代文學不僅沒有虛弱無力,相反呈現了接近真正繁榮的時期。
今天的當代文學,呈現了非常豐富的多元景觀,各種各樣的美學圈相交、相切甚至是相離,這都是文學本來就應該具有的面貌。而且,我們的一些作家,通過自己這二十年的寫作探索,已經和西方幾個大的語種的文學,比如法語、西班牙語、英語、德語、意大利語文學的水平拉近了距離,我們當代一些優秀的中年作家即使是在全世界范圍來看的話,其創作的水平,也絲毫不亞于同年齡的其他國家的作家。
現在的作家分化得也十分厲害,有作協養著的一些作家,也有自由撰稿人,有為影視劇寫作的專業槍手,也有靠寫廣告詞為生的作家,大家都在一個市場的運作下生存。但是,這只是文學的外部景觀。真正的文學首先都是指向心靈的,是一個時代的心靈景象的描繪。比如杜拉斯這樣杰出的法國作家,她出版《情人》之前三十年中所寫的小說,印數很少有超過一萬冊的。一個特別杰出的作家,在他所處的時代里,時代和大眾對他的接受總是要慢一些。當然,商業化其實不見得會傷害一個作家。狄更斯當年寫小說,為了賺錢,可以同時寫三四部作品給不同的報紙連載,現在他的東西,不是照樣成了經典?有時候,是讀者造就了作家。
在現在這個多媒體的時代里,文學的傳播手段似乎有一些單一,這當然影響了文學的影響力。但是,今后的作家將嘗試更多的文學傳播手段,比如雜志刊登、出版紙介書籍、網絡發表、報紙連載、改編影視、電子出版,甚至可以制作衍生成游戲軟件,這樣,一部文學作品的流通范圍就會更大了,所以,對文學來講,今天多媒體的互動和撒播,是一個非常有利的生存條件。
文學會死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我們還在使用著語言,而文學就是語言的藝術。語言講述各個國家和民族各種各樣的原型故事,保持一個民族的特性、心靈世界、生活景觀和想象力,除非語言死了,文學的末日就到了。那樣,一個種族也就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