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鮮明、主題明確、獨具個性的博物館在展現傳統文化、行業文化、地域文化,發掘深層次文化精髓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打破“千館一面”的博物館形象,應加強主題博物館研究,激發民間收藏市場,深入挖掘藏品文化內涵,并積極開展與博物館主題密切結合的文化活動。在這一方面,位于江蘇省常州市的油燈博物館的運營,可以說是一種有益的實踐。
油燈博物館的“主人”陳履生出生于1956年,江蘇揚中人,揚中在上世紀50年代初曾歸屬于常州,所以陳履生也視常州為家鄉,便把博物館建在了常州。作為一名學者,陳履生致力于美術史論研究和美術評論;作為一名畫家,陳履生的繪畫以其獨特的筆墨語言和蘊含的文化氣息被人們熟知;而作為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研究員,他曾走遍世界200多個知名博物館,在博物館研究方面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在各類博物館的建設與營造,注重博物館與公眾、文化、教育和休閑等之間的聯系方面作出了諸多貢獻。
油燈博物館歷經三年的建造,展廳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展出從新石器時期到近現代,從中原到西域,從民間到宮廷,從古代中國到古羅馬時期、愛琴海地區和日本、東南亞等國家的各式油燈。展覽以歷史、民族、類型、材質等專題為特色,展出油燈包括新石器時期的陶豆,漢代西王母十三頭、十一頭、九頭油燈,以及遼代石刻油燈、西藏和新疆地區獨具特色的油燈,系統地呈現出五千年文明中油燈的發展史。
油燈作為傳統的生活用具,經歷了幾千年演變的歷史。新石器時代的“陶豆”作為原始的燈具,反映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從它產生的第一天起,油燈就表現出了實用和審美的結合。青銅時代,油燈開始向精制化方向發展,及至漢代,進入了油燈發展的繁榮期,這一時期的油燈功能合理,造型生動,裝飾富麗。而南北朝青瓷油燈的出現,為油燈生產的材質多元化作出了重要貢獻,此后油燈的發展更為多樣。因此,油燈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我國歷史沿革中各個時期經濟發展的水平、科技發展狀況和審美趣味。
油燈博物館的展陳設計獨具特色,展柜內側設有鏡子,采用“吊式”的陳展方式,通過鏡子參觀者不僅可以看到油燈的正面和側面,還可以從鏡子里清晰看到油燈的背面,從而立體完整地看到油燈的全部。而且油燈博物館為每盞油燈建立自己的身份信息,并為油燈文物設置二維碼標識,避免了參觀者不易理解展品的現象;同時注重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為兒童打造了專門的教育空間,并開展“豆燈燭蠟”的識字教育活動,幫助孩子們了解與油燈文化相關的知識,促進了油燈文化的傳承推廣。
油燈博物館的建立,為系統研究油燈發展變遷歷史,揭示油燈文化與社會文化各個方面的互動關系,傳承推廣油燈文化內涵及帶動油燈文化的發掘整理和研究,都提供了新的平臺和豐富的歷史資料,其獨具特色的展陳方式和內容定位也為挖掘建設主題博物館開拓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