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到故宮博物院工作以后,我更加關心故宮文化遺產保護和故宮博物院的發展。博物館怎樣才能讓觀眾喜愛呢?我想,最重要的是要將博物館的文化資源盡可能多地轉化為人們的知識財富,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融入百姓生活。
2015年,故宮博物院舉辦“石渠寶笈特展”期間,觀眾每天早上爭先恐后地跑去武英殿排隊參觀,于是當時網絡上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故宮跑”。為此我們采取了緊急措施引導觀眾有序入場,并為想一睹《清明上河圖》真容而在深夜排隊的觀眾送上熱茶和食品。
故宮是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但如果開放面積不夠大、展示藏品不夠多、參觀路線不夠豐富,那么故宮就不是一座真正能讓社會公眾滿意的博物館。
舉個例子,故宮養心殿曾經是紫禁城中帝王生活起居、處理政務最主要的區域,是觀眾參觀的重點。但養心殿在2016年進入了修繕期,因而觀眾將在很長一段時間看不到養心殿場景和文物陳列。為此,我們改變了以往修繕古建筑的同時將文物封存入庫的思路,設計了養心殿主題展覽,并相繼在北京、香港、南京等地的博物院展出。展覽按照養心殿陳列原狀進行設計,通過200余件文物,使“垂簾聽政”“三希堂”等場景得以再現。2016年9月在首都博物館開展后,由于反響熱烈,首都博物館將閉展時間延長到了今年的3月26日,實現了讓文物“活起來”的初衷。
故宮博物院是由9000多間館舍、1200棟建筑組成的龐大古建筑群,但以往故宮的開放區域只有30%。經過古建筑整體維修保護以及環境整治,越來越多的區域實現了對公眾開放——2014年,故宮的開放區域第一次超過了一半,達到52%,2015年達到65%,2016年達到76%。故宮博物院將繼續堅持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將昔日的皇家禁地變為今天人民大眾的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