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輪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進程中,遼寧省委把文化建設提升到戰略高度,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指導方針,在中央大力推動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鼓舞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出“名牌、名品、名人”工程,以文化的振興推動經濟振興,廣大文藝工作者倍受鼓舞、干勁倍增。
我是一名來自基層的演員和文藝戰線的人大代表,在東北廣袤的沃土上,在白山黑水間,在從藝的道路上辛勤耕耘44載,為評劇的傳承發展不忘初心,秉承對評劇的執著信念,把全部的愛和心血都傾注在角色里、潑灑在舞臺上,在現代戲的創排道路上堅持多年的探索實踐,塑造了東北女人三部曲,即現代評劇《風流寡婦》《疙瘩屯》《我那呼蘭河》,摘取了中國文華表演獎、中國戲劇梅花大獎。諸多收獲與自信讓我扛起了更多的責任:塑造舞臺新形象,探索評劇的創新和發展;榮登戲曲擂臺《伶人王中王》,弘揚評劇;收徒,教授技藝傳承評劇;走進校園、公益講堂普及評劇;帶領評劇走出國門、勇闖國際舞臺,用評劇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人大提案、政協建議為評劇振興奔走呼吁。
2014年沈陽市文聯貫徹遼寧省委提出的“文藝三名工程”,為藝術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平臺,創立了“馮玉萍藝術工作室”,開始了我對評劇的新思考。工作室從零做起,創新思維、匯集名家,在省委市委大力扶持下,推出的首部遼沈本土文化大型評劇《孝莊長歌》,成功入選2015年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并將該劇排演植入沈陽師范大學,開創了產、學、研、實踐于一體的劇目生產新模式,創立了評劇藝術扎根大學校園傳承普及的新空間。這是繼我領銜主演《我那呼蘭河》之后,在全新體制下的獨立創造,被專家譽為一部“集哲學性、思想性、藝術性于一體”的精品力作。由我領銜主演與遼寧歌劇院共同打造的2016年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大型歌劇《復活》,作為“一帶一路”主題文藝作品,已納入日程。由我倡導、沈陽師范大學主辦、沈師藝校承辦、研究中心協辦的2016年國家藝術基金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遼寧省地方戲曲(評劇表演)藝術人才培訓班也宣布開班,來自北京、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河北、山西等地的30位青年演員走進藝術人才培訓班。培訓班通過名家傳戲、名戲欣賞、大家講堂等形式,培養地方戲曲的藝術人才,實現薪火相傳。
當下,我們迎來了文藝大發展大繁榮的最好時期,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和中國劇協副主席,我一定用心演繹打造有廣度、有深度、有力度、有厚度、有溫度的舞臺精品,我對評劇的美好未來充滿自信和期待。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國運興旺,則戲劇繁榮。黨和國家對戲曲藝術高度重視,中國的戲劇戲曲必將實現偉大復興。廣大戲劇戲曲工作者一定會在文藝新的長征路上創造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