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傳承發展離不開領軍人物
——觀山西運城蒲劇青年實驗團演出《西廂記》感言
年逾八旬的文化部藝術司原司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常務副院長、山西省文化廳原廳長曲潤海自信地以資深戲曲專家身份告訴我:山西作為戲曲大省,傳承發展戲曲最有成績、最有希望的地區是運城和臨汾。此次有幸專程前往,學習觀摩了由平均年齡不足20歲的山西運城蒲劇青年實驗團演出的小梅花版《西廂記》,感慨萬端,止不住鼓掌叫絕!
我之叫絕,是因為這批青少年演員,從南征飾的張珙、任玲飾的崔鶯鶯、吳敏麗飾的紅娘等主演,到尚在市文化藝術學校攻讀蒲劇專業的飾小和尚的6位配角,陣容整齊,藝術呈現遠遠超過了我的預期,可以說是達到了當今戲曲表演的一流水準。在戲曲事業遭遇發展瓶頸普遍不甚景氣的今天,運城的蒲劇傳承發展卻如此生機勃勃、后繼有人,奧秘何在?
這當然離不開黨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但關于加強對傳承發展包括戲曲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扶持的中央文件和地方政策,各地幾乎都在貫徹,緣何運城真秀特秀?其間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因為出了一個以生命踐行“戲比天大”的蒲劇領軍人物景雪變。
我知道景雪變,是因為由她主演的蒲劇《山村母親》。這出戲五進北京,全國巡演,尤其是下鄉下基層,迄今已演出1600多場,還由舞臺搬上了銀幕,贏得了包括文化部第二屆優秀保留劇目、中國戲劇二度“梅花獎”、中國戲曲現代戲突出貢獻獎、第25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優秀新片獎”等多項大獎,她本人還被第13屆世界民族電影節組委會授予“蒲劇皇后”稱號。按理,譽滿藝壇,她可以自慰了。但景雪變之可貴,正在她永不止步地求變求新。作為一名名副其實的領軍人,她不僅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對蒲劇藝術的傳承發展不斷作出新貢獻,做到“領導群眾觀看一個樣,農村城市演出一個樣,錢多錢少一個樣,觀眾多少一個樣”,堅持“給群眾送戲,送去好劇目、好作風、好形象”起好示范作用;而且以難能可貴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著眼于蒲劇事業的未來,于2002年就領銜組建起由蒲劇界極富潛質的青年演員和市文化藝術學校藝術教研骨干組成的寓演出與教學于一體的運城市蒲劇青年實驗演出團,并親任團長和副校長。
彈指一揮間,十五度春秋過去,景雪變堅持“帶新人、走正路、出精品、興戲劇”,已經初見成效,開花結果。她一身二任,團、校互補,演出與育人并舉,創作與教研共進,抓劇目建設,抓人才建設,抓隊伍建設,抓演出質量,整理、加工、排演了30多出優秀傳統劇目,每年送戲下鄉演出200余場,在連續12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中培養了38名贏得全國“小梅花獎”的青少年演員。目前,由此培養走出的如范寶香、趙高平、吉春紅、閆海燕、閆軍、李英、南征、任玲、趙振、吳敏麗、孫薛青、任帥、劉巖、劉全佚、張明元等為數可觀的優秀中青年演員,已經挑起了傳承發展蒲劇藝術的大梁!他們不僅讓蒲劇優秀傳統劇目如今在舞臺重放光彩,而且連《山村母親》這樣的優秀現代劇目,也已經有三代演員不斷傳承演出了。如此景觀,何愁蒲劇沒有光輝燦爛的未來!
因此,我悟出:戲曲的傳承發展要靠黨和政府的扶持,也離不開像景雪變這樣的德藝雙馨的領軍人物。景雪變及其山西運城市蒲劇青年實驗演出團的經驗,值得珍視,對全國傳承發展地方戲曲都具有普遍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