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作家、學者王蒙最新作品《得民心得天下:王蒙說》在北京舉辦發布會。發布會上,王蒙談到了中華傳統文化。他認為,其中的有益成分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鑒意義。
王蒙生于北京,筆耕六十余年,寫下45卷文集1600余萬字,曾任《人民文學》主編、中國作協副主席等職務。據出版方介紹,《得民心得天下:王蒙說》承載了王蒙八十載的人生心得,對儒家經典《孟子》進行了精彩的“王解”與“評點”,“本書打破了《孟子》原有段落的排列,根據其內容重新劃分結構,分別予以綜合評述,使讀者能更系統的理解儒學精華”。
王蒙認為,中華文化的一大特點就是強調事物的整體性和混一性,什么事情都希望能找到一個“一”,在孟子的學說中,這個“一”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性善”,這也是孟子的理念與信仰。所以在那個時候,孟子認為治國要建立在善的基礎上,要愛民、符合民心,要讓老百姓過得好。
“‘性善’在孟子這里是義理,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原則。他的哲學、仁政主張,所講的‘王道’及宣傳的一切為政的出發點都是性善論。”王蒙解釋道。對于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他認為,這就是文化自信,“孟子為什么會有浩然之氣?即他認為自己所說的話都是正義凜然,沒有見不得人的”。
在現場,王蒙也談到了傳統文化對現代人的意義。他指出,就現在來看,《孟子》中很多精神、見解仍然是“活著的”,“孟子說人的眼睛管看,耳朵管聽,心管想,這里的心指的是精神:光看、聽是不夠的,還要有思考。他提倡多用腦多用心。我以前還寫文章,說害怕技術發達的結果是使人白癡化,即科技發展會削弱人原來的能力。比如電腦、手機發達了,一搜索什么都能知道,這種情況下還會多用頭腦思考嗎?所以孟子的這些理論對現實仍然有很大意義”。
“孔子主持祭祀之禮的時候,因為祭祀用到的肉沒有按時拿來,一生氣就辭職走了。別人說孔子小氣,但孟子是這么替孔子辯護的:‘他早就不想在這個地方干了,但是要找一個恰當的理由,比如祭祀沒有肉。”王蒙還舉了其他幾個與古人智慧有關的小例子,并風趣地說,“千萬不要認為古人比咱們傻,古人比咱們智慧得多,很多地方我們是需要從古人那兒來學習,從而使自身長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