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表演創造是不健全的戲曲發展
——有感于當下戲曲表演創造的乏力
近年來,隨著黨和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戲曲藝術發展態勢令人可喜,新人新作不斷涌現。但相比編、導等其他戲曲藝術領域的發展,戲曲表演的創造發展勢頭卻相對滯后,與新時期以來,京劇《曹操與楊修》《徐九經升官記》《駱駝祥子》《華子良》;越劇《五女拜壽》《陸游與唐婉》;梨園戲《董生與李氏》;川劇《金子》;豫劇《程嬰救孤》;黃梅戲《徽州女人》;滑稽戲《青春跑道》《顧家姆媽》等等在表演創造上取得的喜人成就與亮點相比,與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傳統文化要做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要求,以及與黨和國家對戲曲藝術的關心扶持和廣大觀眾的殷切期待比,尚存在著較大的努力空間。
坦率地講,我國當代戲曲藝術的發展,盡管編劇、導演等都起著重要前導作用,但作為具有千年藝術積淀和獨特表現風格的戲曲文化,表演藝術仍是戲曲的重要支撐與更加深刻、精美、獨特的終極藝術體現。可以說,缺乏精美戲曲表演創造的中國戲曲不能稱為完整的中國戲曲;沒有當代成功表演創造的戲曲舞臺不能稱為精彩的戲曲舞臺。更重要的是,沒有當代戲曲藝術家表演創造卓越貢獻的戲曲是有愧于我們偉大的時代和戲曲前人偉大創造的。
制約當代戲曲表演創造的因素有哪些呢?
>>隊伍的壯大與創造意識的淡化
以京劇為例,近年來隨著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特別是京昆等青年演員的遴選、推介、宣傳、評價機制得到很大健全,這集中體現在中國戲劇梅花獎更加關注青年演員,中央電視臺《空中劇院》展示焦點集中,中國青年優秀京劇演員研究生班和流派班的開辦,以及文華獎·藝術院校獎、全國電視青年京劇演員、京劇院校學生電視大賽等一系列舉措都為青年演員的成長、成熟起到了良好的孵化作用。應該說,京劇青年演員的隊伍呈擴大和穩定的態勢。不應小看這種對青年演員的輔助措施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在連中國戲曲學院這樣的戲曲院校表演生源都迅速萎縮的情況下,以京劇演員為代表的人才機制的形成,對穩固隊伍,樹立他們的事業心,特別是增強他們對前途的希望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在看到對青年演員隊伍的重視和穩定發展的可喜情況下,也存在著令人擔憂的突出問題。特別是隨著一批又一批青年苗子脫穎而出后,盡管他們具有很好的藝術條件,進入了著名的藝術院團,但卻在學習和夯實傳統基礎后,對如何自覺地培養創造能力,掌握戲曲創造的科學方法等創造力培養方面,嚴重缺乏引導和環境的營造。這使得這些很不錯的青年演員在藝術實踐上發展不健全,缺乏后勁兒,不利于戲曲表演藝術的長遠發展,更阻礙了有才華與創造力的青年人才的更好成長,甚至會影響當前和今后戲曲創造的健康發展。
>>編導的強大與表演創造的缺位
這些年隨著重視戲曲編導,特別是青年編導隊伍培養,其嚴重老化和青黃不接的現狀已經改善,并呈現出勃勃生機。但也日益顯現出這樣一個突出問題:在當前全國各劇種青年演員排演的新劇目中,作為重要創作力量和舞臺呈現主體的演員,卻越來越成為一個缺乏創作力和主觀創造追求模糊的尷尬群體。直接導致的結果是由于演員表演創造力的缺位,許多新劇目劇種特色暗淡,演員魅力難尋。究其原因關鍵是因為當代許多演員對于自己新劇目的藝術追求和目標較為模糊,在新劇目創作中主觀創造性弱,思考如何運用藝術手段和發揮自身表演條件塑造人物的思路不清,迷茫空洞,特別是缺乏對人物塑造的整體追求與完整目標。所以必然導致很多新戲故事文學性大于表演魅力,編導作用大于主演魅力,以致劇目因為缺乏藝術創造的生命力而過早夭折成為許多新戲可悲、可嘆的宿命。激發并調動演員表演創造自覺性,扭轉演員群體創作力的孱弱已成為當務之急。
>>理論的空白與評價效果的無力
由于戲劇生態的嚴重萎縮,戲劇評論特別是針對表導演的研究、理論評論日益呈現空白狀態。
回顧歷史不難發現,任何一個戲曲繁榮,表演創造力得到發展的時期,除了社會、文化、觀眾和創作生態良好外,都是伴隨戲曲理論評論的健康發展和豐富活躍的。考察新中國成立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導引戲曲走向和演員表演成果的創造,無不有著一個龐大并富有學識和權威的理論評論隊伍。那時戲曲理論的威信,包括眾多談著名表演藝術家心得經驗的珍貴著作的大量出版,為演員創造意識鍛鑄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極好的理論評論生態,也形成對戲曲從業者追求目標和觀眾審美趣味的重要影響。當前,我們也開始高度重視戲劇評論的導向作用和藝術引領功能,但卻往往關注宏觀戲劇藝術的理論評論隊伍的建設,而對于培養有實力、有見識、有學養,特別是懂表演的戲劇理論評論家尚是盲區。這必然導致目前幾乎所有的新戲座談會,大家都談劇本、舞美,對本應作為戲曲創造主體的表演創造反而或很少提及,或隔靴搔癢。偶在報刊看到表演評論也多是一味吹捧,尤其是缺乏有針對性和經驗性,建立在對表演藝術具有本體規律把握的權威性批評。以上狀況極為不利于表演創造的發展,歷史的經驗值得我們繼承,大家熟知的例子是梅蘭芳與齊如山的佳話,一定意義上講,沒有好的評論家群體也就不會成就國際戲劇大師、中國京劇泰斗梅蘭芳。同樣在上世紀,若沒有深諳京劇和地方戲表演規律,同時又學養深厚,具有新的世界觀、藝術觀的田漢、劉厚生、阿甲,以及翁偶虹、范鈞宏等也就不會有那么多優秀表演藝術家創造出無愧前人的豐富戲曲成果。
總之,重視當代戲曲藝術家的創造力是當前地方戲曲藝術傳承與發展工作的一項基礎工程和當務之急,也是改變時下新劇目藝術生命力短暫、大多數劇目盡管投入很大卻留不下、傳不開、唱不響積弊的關鍵。只有在認真分析現狀,深入思考研究戲曲創造的規律基礎上,才能制定出切實有效的措施,盡快扭轉戲曲表演創造相對滯后于戲曲發展現狀的突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