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兒童文學工作的,恐怕都覺得“兒童文學是小兒科”的說法聽起來不順耳,兒童文學作家陳伯吹先生為了糾正這種說法曾說過一句話:“兒童文學是為小孩子寫的大文學。 ”為什么兒童文學沒有享用到它應有的地位呢?一是曾經兒童的人格得不到尊重,兒童文學也自然得不到尊重。二是兒童文學作品自身的因素。由于專事兒童文學的作家少,兒童文學作品少,精品很難誕生。所以,兒童文學淪為了哄孩子的文學、小貓小狗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兒童文學的地位始終不高,長期以來兒童文學的自尊心與自信心遭到傷害。兒童文學需要改變自身的價值,就必須要有大視野、大氣魄,不能僅僅滿足在刊物上發表,滿足出幾本書而已。
真正美的東西才對人有吸引力,要用美去點亮兒童的心靈。兒童世界尤其需要這樣的文學藝術之美去點亮他們懵懂的認識,幫助他們形成家國情懷、真善美意識、奮發向上的價值觀。兒童文學作品中每一個動人的故事、每一處跌宕的情節、每一次溫暖的表達,都能給孩子們帶來深刻的感觸,增進他們對于世界的理解和對真善美、假惡丑的判斷。
冰心先生說過:“知兒童才能為其而創作。”對于兒童文學的創作,無論傳承還是創新,都不能離開更好地為孩子們服務的宗旨。傳承與創新都要找到各自的關鍵點,在傳承中要與當今時代相結合,在創新中要保證兒童文學的本質和本意不被破壞,才能讓孩子們有更深刻的思考和啟迪,才能真正讓每一個孩子都能真正感受到世界的美好與溫暖,同時從中找到蘊含的希望和努力的方向。
去年10月,廣東省作家協會在惠州舉辦“全省兒童文學作家、青少年閱讀及寫作指導老師培訓班”,來自全省21個地市的兒童文學作家、出版機構負責人、中小學校的閱讀和寫作指導老師一致同意成立“1﹢3廣東兒童文學大聯盟”(1﹢3,即廣東作家協會﹢作家、出版機構、學校),旨在打通兒童文學創作、出版以及市場推廣、校園閱讀的通道,大家形成一個共識:兒童文學作家必須樹立以兒童本真為主體性的童年觀,這也是所有從事青少年閱讀及寫作指導的老師和推廣人應該樹立的童年觀。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沒有童真的認知度是進入不了兒童世界的,兒童文學作家和閱讀、寫作指導老師要有耐心,和孩子們同頻率、共步調,才能明確自己應該寫什么、怎樣寫以及選什么書讓孩子讀,怎樣讓孩子喜歡讀,跟孩子一起書寫和領略人生旅途中無盡的好風景。
“蹲下來”“彎下腰”,應該是兒童文學作家應有的寫作姿態。人類之所以要創造出兒童文學,在于需要通過這種適合兒童思維特征和樂于接受的文學形式,與下一代進行精神溝通與對話,傳達人類社會對下一代所寄予的文化期待。也就是說,兒童文學背后隱含著成人對兒童的想象與期待,這種童年觀也內在地決定著兒童文學的精神特質。當我們以“點燈人”的身份、以文學的方式去填充或建構兒童的某種主體性時,是去建構我們想要的兒童主體性,還是兒童天性和潛力充分開掘的主體性?換言之,兒童文學是要勸服兒童成為我們所希望的樣子,還是幫助兒童成為他們自己?
我主張強調兒童的主體性。而這個主體性在創作上的具體體現,就是兒童文學的童心和童趣。所謂童心童趣,是指兒童文學對少年兒童想象、思想、情感、心理狀態和與之相應的行為藝術反映,是兒童文學的最大特點。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兒童文學注重把原來的硬性教育轉化為潛移默化的風趣幽默、快樂陽光的理念,融入作家創作風格中,使孩子們接受起來很自在。在今天,這種“蹲下來”和“彎下腰”與孩子對話的理念更加重要。
兒童因其生活閱歷,思維發展、生活經驗等與成人存在較大差異,所以在一個情景中,兒童的感受與成人的感受是有區別的。有時成人感到漠然的事,兒童可能會產生較大的興趣,產生強烈的感受。相反,成人能獲得強烈感受的東西,兒童可能會無動于衷。因此,兒童文學作家如果不了解兒童的感受,就不可能寫出感動孩子、影響孩子、提升孩子的一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