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文藝堅持的理論和在創作實踐中取得的光輝成果,是我們樹立文化自信心的基礎,因為它們有著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至今仍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對回答我國乃至世界文藝遇到的現實問題,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藝術的新,應該是對傳統的補充,而不是拋棄和替代,更關鍵在于要有時代的氣象和氣度,有新的精神內涵,我國藝術家有數千年文化傳統作支撐,在紛亂的當代藝術思潮面前能辨明方向,走自己的路,這是民族文化自信心的生動表現
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提到文化自信,明確表達文化理念和文化觀。在建黨95周年慶祝大會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和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這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并在世界上發揮重要作用的根本條件。
傳統理論和實踐成果的啟示
美術是一個民族精神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以審美的視覺形式反映歷史、社會現實和大自然,通過刺激感官影響人們的思想感情,提高人們的道德情操。表現真善美,是一切優秀美術創作的宗旨。中華民族有悠久的美術傳統,繪畫、雕刻和實用工藝在我國擁有豐富的古代遺存,有延綿至今數千年沒有中斷的歷史。由歷代匠師和藝術家們創造的藝術品,生動地承載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其核心是先秦諸家確立的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文以載道”和“寓教于樂”是傳統文化的理論根基。儒家有關“中庸”的思想,道家的道、氣、有、無、虛、實等學說,佛家的“禪”理論,形成了包括美術創作在內的中國精神文化的基本面貌:講究“中和”而不走極端,主張漸進,反對激進;反映現實,以自然為范本,又不以模仿自然為目標;在藝術語言上追求虛實結合、形神兼備的表現方法。
中國傳統藝術理論的意象說和寫意的藝術體系在世界藝壇上獨樹一幟。“道以技顯,技因道進”揭示了技與道的同一性,使中國傳統藝術始終重視在技藝完善的基礎上追求觀念和精神的表達,同時也強調只有對技術的超越,才能達到進乎技的道境。對藝術創新問題,我國古代文論也有許多精辟的論述,既提倡文學藝術不能一味仿古、踏步不前,也反對片面地追求形式怪異、荒誕和缺乏生活的無病呻吟。謝赫(南朝齊)《古畫品錄》中“跡有巧拙,藝無古今”的論述,明確闡述了藝術創作不以古今而以水平和質量作為品評的標準。我國傳統文藝堅持的這些理論以及在創作實踐中取得的光輝燦爛成果,是我們樹立文化自信心的基礎,因為它們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至今仍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對回答當前我國乃至世界文藝中遇到的許多現實問題,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近現代美術創新成就和經驗的積累
我國美術界有足夠的文化自信心,還因為一百多年來經過幾代人的艱苦探索,我們的近現代美術取得了世界公認的成就。中國畫在西學東漸、西畫引進的過程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在文人畫傳統一度遭受挫折之時,中國美術界反思引進西畫的得失,認真研究文人畫的現代意義,重新討論筆墨的價值,使中國畫或沿著傳統方向探索新途徑,或借西畫寫生與造型豐富中國畫的表現力,涌現了不少領時代風氣的大師,如吳昌碩、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傅抱石、李可染等。中國畫中的人物畫在中西融合過程中受益最多,以蔣兆和為代表的寫實人物畫家努力融西畫素描造型于傳統筆墨語言之中,創造了中國現代人物畫長廊,豐富了國畫人物畫寶庫。
一百多年前西方油畫被引進到我國,我國幾代畫家認真學習和研究西方油畫的觀念和技法,并從本土的社會現實和文化傳統出發,努力注入中國智慧和情境,尤其在寫實油畫中融入了傳統繪畫的寫意精神,創造了不少反映中國社會時代變革風云和描寫本土自然風貌的優秀作品。在當今世界藝壇,中國油畫已占有獨特的位置。
中國現代版畫和雕塑在“五四”之后得到長足發展,其基本經驗可以歸納為三點:以生活為創作源泉,引進外來方法不忘繼承和發揚民族民間藝術傳統,探索藝術語言現代風采。在1942年毛澤東同志發表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指導和鼓舞下,表現人民大眾革命斗爭的藝術蓬勃發展,其中木刻藝術走在最前面,以古元、彥涵為代表的一批投身革命的青年木刻家深入生活,到民間采風,創造了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和鮮明民族氣派的作品,不僅在戰爭年代發揮了團結人民、教育人民的重要作用,而且為后世留下了永載史冊的杰作。《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的藝術服務于人民大眾、為人民喜聞樂見、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黨中央提出的文藝的二為方向與雙百方針,推動了中國美術的健康發展,我國的美術教育和創作努力探討藝術原理,培養了各種門類的藝術人才并涌現出不少優秀作品。
當代美術對于民族特色和氣派的探索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在各個領域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是對美術家們創作熱情極大的鼓舞與激勵。美術家們在發掘傳統和借鑒國外現當代藝術創作經驗方面,都有重要的突破,民族文化的自覺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探討我國社會主義美術的民族特色和氣派已成為藝術家普遍追求的目標。尤其是曾一度困擾美術家們的所謂藝術現代性或現代形態問題,大家經過反復的研究和討論,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藝術中的現代性或現代形態并不等于只追求形式的變化和表現語言的新,更不意味著要拋棄傳統、拋棄藝術中那些珍貴的恒定性的因素如屬于內容范疇的人性、愛、和諧等,以及屬于形式范疇的經過歷史冶煉的表現語言。藝術的新,關鍵在于作品有時代的氣象和氣度,有新的精神內涵。現代性或現代形態不僅存在于與傳統形式不同的新的優秀藝術門類中,也同樣見于正在發生變化的傳統藝術門類中。它們之間相互競爭又相互激蕩,使藝壇呈現無限風光。此外,每個民族的藝術現代進展取決于它的社會現實需要和傳統文化背景,沒有統一的標準。
受現代科技信息文明和激進的哲學思想的影響,當今西方世界在文藝中廣泛流行觀念至上的思潮,觀念、行為、裝置藝術大行其道,傳統形態的繪畫雕塑藝術被認為缺乏所謂現代性和當代性而被漠視和冷淡。需要指出的是,觀念、行為和裝置藝術在現代社會的興起有其必然性,是為適應環境和人們新的審美需求出現的新的藝術門類。這類藝術中的優秀作品采用新的科技信息手段,利用各種廢棄材料進行創作,觸及不少社會問題,不無現實意義;而在吸引觀眾參與藝術創作等方面所做的探索,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這種新類型藝術的出現應該是對傳統形態藝術的補充,而不是對它的拋棄和替代。雖然激進的觀念性藝術對用心、眼和手協作的傳統藝術形式采取壓制的態度,但手工制作的繪畫雕刻等仍擁有廣大的觀眾群。近幾年來,即使在新藝術門類流行的西方世界,傳統形態藝術復歸的聲音不絕于耳。
在我國,主流美術界能夠清醒地認識到傳統藝術形式的現代價值,堅持用與人的內心感情密切聯系的“手藝”進行創造,探索它的現代拓展之路。即使一些從事觀念性藝術創作的青年人也會在民族傳統文化的感召下,努力探索如何在作品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以適應中國這片土壤。所有這些都表明,因為有數千年文化傳統作為力量支撐,我國藝術家在紛亂的當代藝術思潮面前能辨明方向,走自己的路,這是民族文化自信心的生動表現。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文化藝術正迎來一個新的高潮。中國當代美術創作堅持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方向,堅持弘揚真善美和在尊重傳統基礎上進行創新的原則,在國家文化生活中成為一支活躍的力量,也受到世界藝壇的普遍關注,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只要我們有堅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我們社會主義的美術事業一定能蒸蒸日上,沿著符合藝術規律的方向健康發展,為國爭光,為世界做出更大的奉獻!
?。ㄗ髡邽橹醒朊佬g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