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如何將其傳承下去,是我們這個時代面臨的重要課題。我始終認為,藝術家要深入到生活中間,去尋找流淌在民間的優秀傳統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予以創新,才能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對于傳統文化,我們要有自信。當前有些人沒有文化自信,看不起傳統的、民族的東西。其實優秀的傳統文化俯拾皆是,有些看似不起眼,用好了就會閃閃發光。前幾年我寫了一部琵琶協奏曲,用的音樂元素是蘇州評彈,由西方交響樂團來演奏,作品中既有傳統音樂之美,在技法上又融入了新的元素,受到了中外觀眾的喜愛。在世界各地的演出中,國外觀眾反映,透過作品似乎看到了一幅美麗的中國畫卷。這實際上傳達出一種信息,就是我們必須要用自己的民族語言講好中國故事,不能丟了傳統而盲目地追隨國外潮流。否則,中國老百姓接受不了,國外觀眾也會覺得沒有中國特色。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為什么我對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倍感親切?因為講的都是真知灼見,講的是真正的藝術家應該走的路。藝術家只有深入生活,才能體驗到老百姓的淳樸,才能去掉身上的浮躁,才能甘于寂寞去創作。為了創作出傳得開、留得下的作品,從“高原”走向“高峰”,我們要繼續努力,我們的作品不僅要讓中國的老百姓感動,還要讓其他民族的人們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思想和美學價值。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政府肩負著重要責任,有關部門要加大組織、宣傳以及財政等方面的支持。現在有些地方政府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不夠,一些地方劇團生存得較為艱難。建議設立引導機制,出臺項目性的支持措施,鼓勵老中青年藝術家深入生活去學習、創作。另外要盡快搶救瀕危的民間藝術,保護好民間藝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要從娃娃抓起,要讓傳統戲曲進課堂,讓孩子知道老祖宗的藝術是怎么一回事,培養孩子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
今年的央視春晚上,青年歌手譚維維聯合陜西華陰老腔藝術家演繹的歌曲《華陰老腔一聲喊》驚艷了全國觀眾。這首歌曲融合了老腔強悍、奔放的精神,雖然從曲調上講,和傳統的老腔不是一回事,但我還是要為這種跨界的融合點個贊,因為它讓更多人知道了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力量之美。
沒有民間的語言,沒有自己的母語,藝術就變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我們既要用好自己的母語,又要以開放的姿態融貫中西。這樣,我們的作品才會有生命力,才能夠做到用中國母語講好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