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而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才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為此,黨的十八大以來,打響了脫貧攻堅戰。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準扶貧、精神脫貧的系列重要講話,其中包含著一個重要思想,即下功夫搞好貧困地區的精神文明。他在1989年一篇題為《建設好貧困地區的精神文明》講話中,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設是實施脫貧致富戰略的重大內容之一”,“一方面要讓人民過上比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脫貧致富”,至今讀來依然振聾發聵。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累計減貧7億多人,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成為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扶貧工作成績斐然。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貧困地區在脫貧攻堅戰中也有一些涉及思想觀念層面的令人深思的問題。
首先,一些地區“等靠要”思想嚴重,除了那些外在生存條件特別貧困的地區之外,一些地區的領導干部和群眾懶政思維當頭,不思改變。在實際生活中,傳統的“靠天吃飯”“逆來順受”的傳統舊思想觀念盛行,盼望著上級政府救助,等著“天上掉餡餅”,靠扶貧政策得利,伸手要條件。
其次,扶貧工作中爭戴“貧困帽”現象時有發生。被評為貧困縣,戴上“貧困帽”,說明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較低,其實不能算是一件光彩的事,然而一些地區對“貧困帽”趨之若鶩,因為戴帽之后可以獲得政策的傾斜,還可以得到大筆的扶貧資金,對于扶危濟困來說,作用匪淺。于是,一些原本經濟并不算貧困的地區,不擇手段“爭取”貧困指標,不以貧困落后為恥,反以為榮,甚者發生“戴帽”之后大舉慶祝的荒唐事情。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精神高地的丟失已經到了令人震驚的程度。
貧困地區精神文明建設的不足,還表現在一些地方道德底線被突破。有的領導“爭取”到扶貧資金時,便大手大腳,修建縣城“小白宮”,購買嚴重超標的豪華小車。個別人貪腐嚴重,挪用扶貧資金,違反中央規定搞奢靡浪費。更令人發指的行為還有在扶貧款中貪污腐敗,中飽私囊。
更加值得思考的,是不少貧困地區把所有扶貧工作都放在經濟工作上,這一手很硬,很落地,但是在談到貧困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常常認為可以“往后放”,工作時力不從心,沒有實招,得過且過,虛晃一槍。如當前農村“空巢”現象很多,大量留守的老人、婦女、兒童成為貧困的主要承受者。針對這些貧困人口的特別教育力量薄弱,缺少針對性和有效性,致使貧困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流于空洞,疏于落地。
上述種種現象,說明貧困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仍然是一塊“軟肋”,是一塊少有人問津的“空地”,這在一定程度上從思想觀念層面上拖住了扶貧攻堅戰的后腿。其中的“等靠要”阻礙了物質文明的進步,而對扶貧款的貪腐不僅有違扶貧工作“雪中送炭”的初衷,更有損社會的公平、正義,損害黨和國家的形象,最終損害的還是老百姓的根本利益。究其根源,在于一些地方官員的執政思路出現嚴重偏差,完全忽略扶貧攻堅戰中精神文明的建設,喪失精神高地的堅守。
針對我國扶貧開發進入攻堅拔寨沖刺的特殊階段,總結以往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常常一手軟一手硬的教訓,我們建議:
一、扶貧先扶智。應該遵照習總書記所言,把精神文明建設當做扶貧攻堅戰的重要戰役來打好,擺上議事日程,制定具體措施。擺脫貧困,是要解決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系。扶貧工作中的精神問題,是要解決人與人、人與自我的關系。確立和弘揚艱苦奮斗精神,是擺脫貧困的重要思想基礎。沒有共同的思想基礎和理想信念,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也不會得到永久的答案。貧瘠之田,需要灌溉;人之心田,更需要滋養保護。心田如果荒蕪貧瘠,即使面對好機遇,也不會主動改變貧困的命運。立下愚公志,敢把泰山移;信心才是改變命運的力量之源,自信才是扶貧道路上的長明燈,自覺才是贏得扶貧攻堅戰勝利的前提。
二、脫貧攻堅戰中落實精神文明建設,也要建檔立卡。具體體現為:
1.由有關文化部門負責,為貧困村公共文化設施建檔立卡。哪一個村沒有場地,哪一個寨子建成了文化室、文化廣場但不符合國家標準,要做到有明細賬可查,有具體目標可操作完成,精準實施。有條件的貧困村要建設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并按國家標準竣工。
2.重視搬遷移民集中安置點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各級政府要將文化設施建設規劃納入移民搬遷集中安置點建設規劃,合理選址,標準建設,確保每個搬遷移民集中安置點都建有符合標準的文化室、活動中心、文化廣場。
3.生活貧困地區常常保存著精神文明建設的火種。建議由文化部門、文物部門和民政部門聯手,為貧困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村落、古民居、民間藝人和手工藝者,分別建檔立卡,給予實際的保護。如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榮譽,配套實際生活補助,為他們尋找繼承人和學生,從而保留住寶貴的精神火種。再如推動符合條件的申報國家、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申報國家、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我們絕不能讓生活的時代巨變淹沒千百年的優秀文化傳統。
三、農村留守兒童應該成為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重點。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令人擔憂。如據四川省最新統計,全省未成年人中有60%在鄉村生活,其中40%是留守兒童。用精神文明建設的火種,點燃貧困地區孩子的理想火炬,是攻堅戰的重中之重。建議由有關教育部門負責,利用互聯網最新技術,大力發展遠程教育,為農村留守兒童實施有效的文化教育。扶貧攻堅,也要從娃娃抓起。要高度重視孩子們的立志教育、成人教育、素質教育,把精神的高地建立在孩子心中。
四、高度重視保障農村留守婦女和老人文化權益。從文化扶貧的角度,實施一批文化扶貧項目,如將旅游文化與農村留守婦女兒童和老人文化幫扶結合起來,積極開展面向婦女兒童和老年人的公益性文化技能培訓、展演展示和科普活動等,從文化建設上把扶貧工作落到農村實際生活中。
五、面對當前很多“空心村”“老人孩子村”的嚴峻現象,注意把扶貧工作中的精神文明建設與家庭文化恢復和建設結合起來。采取切實的辦法,如鼓勵農村勞動力量就近就業,兼顧工作和家庭;再如高度關注發展農村地區特色產業,讓經濟活力在農村家庭基礎上發揮力量。應該高度關注以家庭為核心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將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地建立在最微小的社會細胞上。杜甫老人感嘆: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戰爭無情,春城敗象,然心念家人,離情切切。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抖Y記·大學》告誡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此處,齊家是從個人修身到更廣泛的社會擔當之間最重要的環節。如果貧困地區家庭觀念解體了,家風散了,家規沒了,家訓忘了,扶貧攻堅戰實效恐怕會嚴重受阻。
六、希望在實施對貧困人群的教育過程中,更加注意結合特定地區的歷史文化。建議把職業教育、基礎教育、創業教育等,與富有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很好地結合起來,利用數字文化服務、流動文化服務等多種現代方式,以就近就業為抓手,做好鄉土人才培養;結合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等地的文化、歷史、宗教等先決條件,因地制宜地開展各種脫貧文化教育。對于那些生活方式和文化比較落后、生產方式原始的少數民族地區,開展系統性的文化建設、植入現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特別是摒棄那些對于自然生態環境有破壞性的生產方式等教育,都是脫貧攻堅戰中極為重要的精神文明建設課題。